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六 )


当代的道德与政治哲学却似乎过分执着于对弱者甚至弱点的高调的同情 。 当今一些错误的“观念引导”甚至“观念轰炸”给了人们错误的希望 。 斯密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腓力国王逝世后 , 有个僧侣为了安慰国王的妻子胡安娜 , 告诉她说 , 某个国王死了14年之后 , 由于王后的每日长时间的祈祷而重新肉身复活 , 胡安娜王后看来就准备这样做了 , 但她真的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吗?不切实际的愿望不是可能带来更多的烦恼吗?同样 , 现代的高调理论不是也容易将人们置于更多的焦虑和烦恼之中吗?而它还不仅是对个人的指导 , 而是试图指导社会 , 因此却可能带来社会的纷争和分裂 。 争斗心将胜过同情心 。 由同情心始 , 却可能由争斗心终 。 物欲横流和同情心高涨几乎并行 , 这也是无奈 。
斯密大概提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所以极力主张不要太折腾 。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 , 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对一种长期处境和另一种长期处境之间的差别估计过高 。 而过高估计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别的其实是贪婪;过高估计地位之间的差别的是野心;过高估计湮没无闻和闻名遐迩之间的差别的是虚荣 。 如果情况的确是如斯密所说的这样 , 那么 , 帮助相对的贫穷者可能只是将财富从原来的富人那里拿走给了那些同样贪婪、甚至更贪婪的人们那里 , 只是让一些财富调换了主人 , 而且 , 我们还失去了勤劳节俭、慷慨大度等德性的表现机会 , 失去了激励社会向上的机会 。
斯密甚至说 , “查看一下历史文献 , 收集一下在你自己经历的周围发生过的事情 , 专心考虑一下你或许读过的、听到的或想起的个人或公众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非常不成功的行动是些什么 , 你就会发现 , 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好 , 应该安安静静地坐下来 。 ”“ 没有平静就不会有享受;哪里有理想的平静 , 哪里就肯定会有能带来乐趣的东西 。 ”帕斯卡尔说 , “人类之所以不幸 , 皆源于他不甘待在自己的小屋子里 。 ”伏尔泰《老实人》中的主角 , 走遍了世界 , 也是老老实实回到自己家里种自己的园地 。 这样首先安顿好自己 , 把自己打造成器 , 或许反而可以减少让人怜悯的同情而更有条件给人以援手 。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文章图片

《老实人》 , [法]伏尔泰(旧译“服尔德”)著 , 傅雷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7年8月版
当然 , 还有一些完全可以消除或缓和的人为痛苦和自然灾难 。 安放于人性中的同情 , 不应是安睡于人性中的同情 。 对影响生命的苦难 , 绝对应该给予同情和援手 , 对不能获得一种人之为人的体面生活的人们 , 也需要尽力帮助 。 所以 , 孟子极力反对暴力 , 反对发动战争、造成饥荒且不救的君王 , 主张普遍的使民制产 , 民乃小康 。 今天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界 , 已经不难、也绝对应当解救局部地方发生的饥馑 。 除了那些天灾人祸带来的痛苦 , 我们还要同情如司法的不公带来的痛苦 , 且不应仅仅是情感上的同情 , 而且付诸行动 , 为之努力争取和奋斗以改善这种境况 , 让所有人都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 但是 , 对因财产和名声的相对比较带来的“生活匮乏”和“心理不适” , 是否也值得如此去同情和行动呢?
同情心是道德的一个动力源头 , 但并不是道德的全部 。 在同情的德性之外 , 还有一些其他的德性需要考虑或平衡 , 诸如义务、责任、公平、正义、自立、自强等等 。 比如说责任 , 除非遇到一些个人不可抗的因素 , 父母应是幼小的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对于已经得到过持久援助的国家来说 , 一国政府也应是该国继续贫困的第一责任者 , 但西方舆论似乎不怎么讨论这些直接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