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三 )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很好的例证 。 首先 , 幼儿遇到的是什么 , 什么事情最值得同情且容易带来援手 , 看来就是那会伤害乃至剥夺生命的事情了 , 尤其它发生在一个幼小的生命那里 。 其次 , 援手者将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代价并不大 , 甚至是微小的 , 也就是举手之劳 。 第三 , 这里有一种直观性 , 双方在同一个现场 , 距离很近 。
这种直观性也是重要的 , 我们甚至可以说到一种“根据距离而变化的道德” , 这变化的也许不是道德的性质 , 但道德的强度至少是变化了 。 所以 , 《孟子》中还谈到“君子远庖厨” , 以其未见的羊换掉牵过的牛作为祭祀品 。 这是虚伪吗?大概也不是 , 而就是一种不忍之心与现实生活的妥协 , 都出自普通人性和人情 。 与距离差别相关的 , 还有大小的差异 , 人们多不忍看见大的动物被虐待 。 极力批判基督教的怜悯的尼采也曾抱着一匹被殴打的马痛哭 。 但我们每天踩死许多的蚂蚁却不当回事 。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文章图片

“做猪呢 , 最重要的是开心” , 出自日本动画《银之匙》 , 当然 , 这句话并非原作台词 , 而是恶搞之作 。 但如果想到你用筷子夹着正要送进嘴里的红烧肉 , 正是图中这样活蹦乱跳的小猪猪儿 , 你是否还能忍心下咽呢?这种不忍之心 , 就是一种同情心 。 两千年前 , 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 , 曾提到过一个类似的情境:齐宣王因为见到被送去祭祀的牛浑身颤抖而心生不忍 , 因此用一只羊替换了牛 。 孟子肯定齐宣王的做法是王者仁爱之心 , 但用羊替换牛 , 是“见牛未见羊也” , 他又提出了一套君子不忍的理论:“君子之于禽兽也 ,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这无异于用眼不见的方式来断绝内心的同情 , 从而心安理得地继续杀生吃肉 。 那么 , 我们是否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只要让自己见不到那些值得同情的贫苦弱者 , 就可以对他们悲苦遭遇不必背负同情的责任 , 但这样并不碍于我们仍然自诩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君子?或者更进一步说 , 当同情心侵害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比如吃肉时 , 我们就可以用闭目塞听的方式来断绝同情心 , 这样做是正确的吗?当然 , 还有一种 , 就是让猪相信自己是开开心心为人类奉献自己的 , 这样 , 当我们想到自己吃的是一头乐于奉献的猪 , 内心也会心安理得吗?
现代技术通过照片、视频、现场报道等手段在一定程度解决了远方的直观性问题 , 扩展了人们的同情心 。 但是 , 这也带来新的问题 , 照片也是可以选择的 , 视频是可以剪辑的 , 这就可能给那些能让这些照片和视频广泛传播的人们以巨大的媒体权力 , 而他们是否会带有自己的偏见乃至私心?而从受众来说 , 这些照片和视频后面的完整故事也不像一个人在现场亲见那样容易了解到 , 而常常是个人无法得知 , 无从寻觅 , 还是只能借助于媒体 。 另外 , 世界上每天要发生多少灾难 , 人们接受许多刺激的悲惨画面也可能因视觉疲劳慢慢变得麻木 , 每个人所能关怀的精力也都是有限的 。
人们对“朱门酒肉臭 , 路有冻死骨”的贫富悬殊和生死煎熬 , 会产生强烈的同情以至愤怒 。 但对一般的贫困、尤其是相对的贫穷 , 却不一定有多少恻隐之心 。 另外还有关系的远近 , 所目睹的他人痛苦是不是亲人、朋友、同乡、同胞、熟人或生人所遭受的痛苦 , 态度都可能发生差别 。 从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焦虑、关心和同情 , 以及这一同情是否能够从一种情感逻辑变成一种行动逻辑 , 都会相当不同 。 还有痛苦程度带来的差别 , 但即便是死亡 , 当其亲人还在哀伤的时候 , 也会“他人亦已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