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景凯旋:杜甫给生活的日常性,赋予了永恒和普遍的意义( 六 )


杜甫曾用“沉郁顿挫”四字评价扬雄、枚皋的辞赋 , 其实这也正是他自己诗歌的风格 , 尤其是他晚年的近体诗 。 “沉郁”是情感的深沉 , “顿挫”是笔意的跌宕 。 寓居浣花溪边的日子里 , 杜甫似乎又回到了在京城写《秋述》时的心境 。 生活虽依然困窘 , 却也变得安定了 , 平日来拜访的客人不多 , 有喜欢的 , 也有不喜欢的 。

幽栖地僻经过少 , 老病人扶再拜难 。
岂有文章惊海内 , 漫劳车马驻江干 。
竟日淹留佳客坐 , 百年粗粝腐儒餐 。
不嫌野外无供给 , 乘兴还来看药栏 。
——《宾至》
同样是写来客 , 杜甫另一首更有名的《客至》有着欢欣明快的调子 , 对于友人的来访感到由衷的快活 , 而《宾至》却显得有点不耐 。 僻居老病 , 贵客不期而至 , 来时轻车肥马 , 惊动四邻 , 引起诗人不快 , 又不得不竭诚款待 , 谦和中有反讽 , 自嘲中有尊严 , 显露出杜甫戏谑幽默的一面 。 正是从杜甫开始 , 唐代诗人开始更多地在近体诗中描写自我 。
代宗广德元年(763)六月 , 好友严武再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 , 并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参谋 。 杜甫不得不住在幕府 , 可寄人篱下的生活总让他感到不安 。
清秋幕府井梧寒 , 独宿江城蜡炬残 。
永夜角声悲自语 , 中天月色好谁看 。
风尘荏苒音书绝 , 关塞萧条行路难 。
已忍伶俜十年事 , 强移栖息一枝安 。
——《宿府》
清秋之夜 , 诗人独宿幕府 , 眼看蜡烛燃尽 , 却难以入眠 。 次联在音律节奏上变上四下三为上五下二 , 给人一种沉郁顿挫之感 。 似乎没有一个唐代诗人比杜甫有更多的内心冲突 , 这种冲突源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 以至于矛盾成为杜诗的主要元素 。 杜甫接受好友的邀请出来做官 , 却在诗中流露出不愿受束缚的心态 , 不久便辞职离去 。
诗歌|景凯旋:杜甫给生活的日常性,赋予了永恒和普遍的意义
文章图片

《杜甫全集校注》 , 作者:杜甫 , 主编:萧涤非 ,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年4月
杜甫的诗始终行走在路上
广德元年十月 , 吐蕃起兵攻破松、维、保等州 , 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 , 杜甫对此深感忧虑 , 他在春天时分登上高楼 , 凭栏远眺 。
花近高楼伤客心 , 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 , 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 , 西山寇盗莫相侵 。
可怜后主还祠庙 , 日暮聊为梁父吟 。
——《登楼》
前四句意境阔大悠远 , 后四句全是议论 , 又回到入蜀前忧世伤时的主题 , 借历史教训暗讽朝廷重用宦官 , 造成国事维艰的局面 。
全诗结构谨严 , 从明亮到晦暗的天色变化表明时间的顺序 , 前七句的第五字尤见杜甫对语言的锤炼功夫 。 “锦江春色”“玉垒浮云” , 既是眼前之景 , 更是诗人内心的反映 , 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一样 , 属于主观自我的移情 。 这是诗歌表现方式的一个大变化:如果说初、盛唐诗人大多还是即景生情 , 那么在杜甫笔下 , 所有的景物都在为自我的情感服务 。
就在写下《宿府》和《登楼》的第二年 , 严武突然病逝 , 杜甫失去依靠 , 决意离开成都 , 沿长江而下 , 再次踏上流浪的征途 。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
——《旅夜书怀》
诗人在黑夜中舟行的前程是未知的 , 他不知道这一次的漂泊将在何时何地结束 , 也许永远都不会结束 。 在此之前 , 李白也曾从峨眉乘船东下 , 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而杜甫却非常明白这世界是难以预料的 。 如果说李白的“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是眼前之景 , 自然而明朗;那么杜甫的“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则是构想之景 , 经过了一番仔细推敲 。 在辽阔的星空下 , 诗人的心事像江水一般浩茫 。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已不是自然思维的见物起兴 , 而是理性思维的以物自喻 , 是对个体的孤独性最具形上意味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