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之二:八目正人生( 六 )


4.正 心
诚意二字是古今的关键 , 是东西方文化的关键 , 是个人与社会的关键 。 下面简单谈谈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这实际上是诚意的发挥 。 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形成 。 把诚意完成后 , 正心就有基础了 。 修身是整个八目的落足点 , 《大学》的关键就落在修身上 。 修齐治平 , 修身更是出发点 , 而修身是因为正心造成的 , 正心又是诚意的结果 。
说到正心就说到佛家了 。 这里把佛家学问做一个简单介绍 。 我学佛已四十多年 , 对儒家、道家以及诸子百家 , 仅仅是涉猎而已 , 而真正的体会是佛家学问 。 佛家学问里主要是禅学、般若学和唯识学 。 这三个学问应说是佛家的基础 。 比如禅学 , 它就是宗;唯识学 , 就是教 。 佛家理论实际上都是唯识学的发挥 。 唯识和禅 , 一个代表宗 , 一个代表教 , 所形成的显学叫做显教 , 而密学是在显学基础上形成的一份生命系统工程的修炼项目 。 所以说 , 抓住禅学、般若学、唯识学、密学 , 你基本上就把握了佛学 。 不管是印度佛学、汉传佛学、藏传佛学,它的基本要点都已被体现在这几学里了 。 为什么讲正心的时候要讲佛学呢?因为佛学的本质就是心学 。 心学的密码 , 佛学讲得最全面 。 所以讲正心不得不讲佛学 , 而佛学又不得不讲到这几个学态 。
心者 , 无形无相 , 不立言说文字 , 那就是心 。 禅 , 就是专显这个状态的 , 禅是起心动念皆成妄 , 连语言文字都不要 , 都是多余的 。 为什么?因为它是心的派生 。 心所派生就不是心的本源 。 所以禅学是离语言名相 。 唯识学呢?唯识学是专门要通过语言文字名相 , 才把宇宙真实体现得出来 。 所以这些思维、语言、名相 , 越精确、越微妙、体现的真实也就越充分 , 这就是唯识学 。 密学呢?它就从生命的立体角度来显现 。 所以心这个问题 , 有大心、小心之分 , 真如心与肉团心之分 。 心学二字是非常微妙的 , 不讲佛学不宜过度发挥 , 所以正心必涉佛学 , 但最好还是按照儒家的学问来讲 , 这样比较大众化 。
正心 , 我们也按朱夫子的本意讲 。 什么叫心?心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意 , 诚意 。 意里面有两个领域 , 一个叫起心动念 , 称为意;另一个恒审思量 , 称意根 。 起心动念 , 用佛家唯识学的观点讲 , 它在六识里面 。 哪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这六识就称为起心动念 。 因为它在分别领域中 , 由你的各种感官对外界事物、外界信息的刺激 , 产生程度不同的反应 , 这种反应就叫起心动念 。 这在六识里面就把它概括完了 。 按唯识学说法 , 六识以外还有一个末那识 , 叫第七识 , 它在分别领域中有一部分的功能 , 但不是全部 , 它的整个功能就叫恒审思量 。 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停息地在那里运动 , 但是对于分别呢 , 它是只起时间的作用 , 是一部分的作用 , 它并不那么的全显 。 在唯识学里它又称为意根 。 识是指的前六识 , 意就是指的意根 , 也叫意志 。 人光有起心动念不固定 , 起心动念受意志支配 。 意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 你把思想感情、各种经验、各种体会、各种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你的意志 , 这在唯识学里面就称为意根 。 心呢 , 就是指你所形成的这一份固定见解 。 《文殊师利问经》说:“心者聚义 , 意者忆义 , 识者现知义 。 ”这个心在唯识学中称为第八识 , 阿赖耶识 。 第八识又叫种子识 。 种子识只在那里存在着 , 它不起审思分辨作用 , 它也不起回忆作用 , 但是它要起最后的一个托根的作用 , 保存的作用 。 一切都来源于你的种子识 。 所以每个人的起心动念 , 每个人的思想感情 , 每个人先天的秉赋 , 都会在佛家说的心识 , 就是你的种子遗传中起作用 。 所以我们说正心的时候 , 就要从心、意、识这三个方面来认识 , 就是在种性遗传、历史变迁之间起作用的 , 这个才叫心 。 心要包括意根 , 用儒家文化《大学》的说法 , 就叫性 。 这个性 , 就包括第八识与第七识 。 那么正心 , 不仅仅正当下之心 , 一时之心 , 还要正你一生之心 , 一世之心 。 人生下来的心性都有差别 , 都有各种不足 , 正心的目的就是要把你一生一世的心性 , 该修的修起来 , 该纠的纠正 , 该补漏的把它弥补 , 该完善的把它完善 , 这才叫正心 。 所以诚意 , 是你修养见效时 , 表现为现在的结果 。 正心呢 , 既包括正你过去积累的天生的一些缺陷 , 又包含对后天的教育提升这两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