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吕国英书论:书美贵在有“象”( 六 )


书法|吕国英书论:书美贵在有“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36
“赵楷现象”至今兴盛不衰 , 说明“抄袭”“复制”文化的巨大推力 。 有道是 , 书画皆艺 , 画书同理 。 绘画中的抄袭、复制之顽疾 , 始终难以祛除 , 同样也有实用、求存等传统文化上认同、宽容的魔力 , 也是艺术拒绝抄袭、走出“具象”所面临的巨大阻力与严峻挑战 。 依“迭代递弱”论 , 抄袭、复制不仅没有任何价值意义 , 反而会逐渐消蚀与减弱艺术演进的生命力 , 是警示 , 更是棒喝 。
还须说明 , 经典是人文历史演进中的丰碑 , 是时代的巅峰 , 无法超越也不可能超越 。 在抄袭、图用、贪欲的思维模式下 , 所谓超越不仅徒劳无功 , 尤其弱智可笑 。
诚然 , 书象出象难 , 但难在特别必要 , 难在价值意义 。
书法|吕国英书论:书美贵在有“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46
书象出象 , 是为创造新象、矗立正象 , 成就正大气象 , 而书象融合不可或缺 。
融者 , 和也 ,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之集成 , 极致和谐是融合的最高境界 。
书象融合 , 是经典书象、法书间的融合、建构 , 进而呈现书象新象 。
观人文演进 , 艺术尚融是规律使然 。 魏晋隋唐以来 , 诸多书写巨擘多有获益于融 。 以博取胜、楷行草皆有其长 , 尤以行体建树的王羲之 , 显然是“融”的典范 , 颠者张旭同样如此 , 而狂者怀素尤为典型 , 其不仅融张芝、索靖、钟繇 , 还融“二王”、张旭、邬彤、颜真卿、欧阳询 , 成为与张颠双峰对峙、书法史上纯粹且别有草格书象的集大成狂草大家 。 时下 , 不少书者尝试的碑帖、楷行以及隶篆楷行等融合 , 均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
书象出象 , 拓展书象元素仍大有空间 。
书法|吕国英书论:书美贵在有“象”
文章图片

吕国英诗书·作品第0143
构成书象的诸要素 , 有字象、墨象、笔象等 , 而构成字象的是诸多点、画 , 墨象又有“五色”之分 , 笔象又有诸峰使转形成诸多笔踪之别 , 如此等等 。 有书论认为 , 古人留下的空间很小 , 今人很难再行拓展 , 此论未免悲观 。 事实上 , 书写史就是一部书象诸要素的不断拓展史 。 仅以墨象论 , 元前诸家善用浓墨 , 明清以降 , 渴墨、淡墨、涨墨、晕墨等多墨纷呈 。 又以草书书象论 , 王献之实现的字连(多字相连) , 徐渭突破的是行限(行与行的界限) 。 还以字象说 , 有书者将点、画放在方位中位移 , 也有书者置于空间中求变 。 如此 , 书象拓展无止境 , 可在单一要素上拓展 , 也可在诸要素上拓展 , 时空要素是更为广阔的空间 。
显而易见 , 书象融合与要素拓展 , 从文化演进的意义上 , 还属自融合、内拓展 。
依人文史观 , 文化具有天然的自我遮蔽效应 , 形成自洽性封闭结构 。 书象于自体文化内的融合、拓展 , 多在形而下的层面 , 而只有与非本文化体系交流与对撞 , 才能产生形而上的融合与拓展效应 , 实现书象的根本性创新与再造 。
中西艺术史上 , 具有两种文化背景 , 依托文化深度交融而实现艺术理想、成为艺术巨擘者并非鲜见 。 赵无极、朱德群就是非常经典的范例 。 前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抽象艺术对撞 , 开宗立派现代表现抽象艺术;后者将中国狂草艺术融入西方抽象绘画 , 形成独有其象的抒情抽象艺术 。 还有 , 当代艺术家徐冰的汉英文字组合 , 也创造性地建构了文化与艺术的独有一象 。 赵无极、朱德群抽象艺术虽非书写形态 , 但艺术同理 , 无不明证与昭示 , 跨文化的交融与拓展 , 方可形成艺术的大融合、大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