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今日大雪 , 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 。 大雪节气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 , 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 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
大雪之日虽没有飘雪 , 但阅读与雪有关的书画印 , 也算是一种“补偿” , 仍可感受到雪之境、雪之美 。 和大雪节气最相配的名迹 , 莫过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 此外 , 北宋 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等历代书画均是不可多得的雪景山水名迹 。
“大雪”节气和大雪未必同时来临 。 即便“无雪” , 也只是“局部地区” , 因为中国版图实在太大了 , 历史实在太长了 。 看看 , 单单这节气有关的诗书画印 , 便令人叹为观止 。 大雪之日虽没有飘雪 , 但阅读与雪有关的文字 , 与雪有关的书画印 , 也算是一种“补偿” , 仍可以感受到雪之境、雪之美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东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和大雪节气最相配的名迹 , 莫过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羲之顿首 。 快雪时晴 , 佳想安善 。 未果为结 。 力不次 。 王羲之顿首 。 山阴张侯 。 ”这件手札位列“三希”之一 , 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此四字原本在信笺封面 , 后被摹在同一张纸上 。 全札以圆笔藏锋为主 , 起笔与收笔 , 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 , 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笔法 , 结体匀整安稳 , 显现气定神闲 , 不疾不徐的情态 。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于体势优美:“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 , “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 , 以“快”字为例 , 左右相向的两部分存在呼应关系 , “夬”的右肩略微高耸 , 末笔右顿 , 调和了倾斜的姿势 。 “雪”字也有类似情形 , 上部向左倾斜 , 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 , 由此调整了字的重心 。 这些变化都很自然 , 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变化丰富的美感 。 后世赵孟頫明显受到此件作品的很大影响 。 读古帖就是这样 , 忽然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 但定睛之后可能似又非似 。 这种敏锐的感觉非常重要 。 偶然的灵感火花 , 可以促成艺术的创新求变 。
大雪|古书画中的节气|大雪:九峰雪霁与断桥残雪
文章图片

三国 曹操 衮雪横幅拓片
如过说《快雪时晴帖》被视为“帖” , 三国曹操“衮雪”横幅就是“碑”——这无疑是以后世的眼光来加以解读 , 二者有了审美的差异 。 其实在当初 , 只不过是书写材质和流传方式的不同 。 由此可见 , 艺术学的很多范畴是不断解释出来的 。 有关曹操的这件作品 , 一直有真伪之争 。 持伪作立场的认为这件作品落款是“魏王”而不是曹操之名 , 与宋代《山河堰落成记》接近 。 其实差别很大 , 两个字近篆而非 , 属隶又违 。 不独于此 , 曹操墓中出土的牌石也有真伪争议 。 曹操题写“衮雪”二字的“衮”字的真实用意究竟是什么呢?很多解释是 , 故意将“滚”字简省三点水旁 。 当时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 , 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 , 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 , 犹如滚动之雪浪 , 触景生情 , 顿时诗兴大发 , 奋笔疾书“衮雪”二字 , 因有河水故省略水字旁 。 还有一种解释 。 《周礼·春官·司服》解释说 , “衮”是“衮衣”、“衮冕”的意思 , 乃帝王的专用礼服 , “雪”字象征高洁和纯正 。 曹操自足于个人具有帝王的霸气和崇高的威望 , 然而这种意境和心态只能意会不可言表 , 遂写下“衮雪”二字 。 曹操一生留下很多谜团 , 后世对于曹操的认知 , 乃是各种因素不断叠加的结果 , 普遍的印象是“乱世之奸雄” , 千万别忘了“治世之能臣”这前半句 。 我个人倾向“衮雪”二字为真 , 行笔纵放不羁 , 确有波涛澎湃之势 , 运笔之气势 , 非雄才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