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李晖读《呼啸山庄》|穿越荒原狂飙的冷峻目光(上)

穿越|李晖读《呼啸山庄》|穿越荒原狂飙的冷峻目光(上)
文章图片

《呼啸山庄》 , [英]艾米莉·勃朗特著 , 李晖译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2年1月即出 , 431页 , 59.00元
艾米莉·简·勃朗特(1818-1848)和她的《呼啸山庄》 , 至今仍然是英国小说史上谜一般的存在 。
三十年的短暂生命 , 宛如流星倏忽划过约克郡的苍穹旷野 。 她的存世作品屈指可数 , 早期习作、日记、信件或其他手稿资料多半零落散失 , 加上近两百年来有意无意的偏见、曲解和谬识积累 , 导致许多读者心目中长期固化形成了一位郁躁寡欢、孤僻厌世、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奇迹般地凭借天赋异禀而自然成就的“荒原隐士”刻板印象 。
至于她生前唯一完成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 , 在1847年以“艾利斯·贝尔”的笔名出版之初即受到抨击 , 被视为不成熟的作品 , 缺乏小说家应有的道德判断 , 而且笔力不足 , 无法驾驭字里行间恣肆的情感 。 这部作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颇受冷落 , 与姐姐夏洛蒂同年以“柯勒·贝尔”笔名出版并迅速引发热烈反响的《简爱》形成了明显反差 。
穿越|李晖读《呼啸山庄》|穿越荒原狂飙的冷峻目光(上)
文章图片

《呼啸山庄》初版本(1847)
《呼啸山庄》出版后第二年 , 艾米莉的哥哥布兰威尔由于长期酗酒和服食鸦片而衰竭去世 , 两个多月后艾米莉患肺结核去世 , 第二年妹妹安妮患同样疾病去世 。 1855年 , 夏洛蒂在怀孕初期患病辞世 。
同年4月 , 独具慧眼的马修·阿诺德在凭吊勃朗特三姐妹的诗作《海沃斯墓园》里 , 对艾米莉不吝盛赞:“她灵魂间体会的激情、酷烈、悲哀与勇猛 /自拜伦死后 /无人企及 。 ” (Matthew Arnold, “Haworth Churchyard, April, 1855”, The Poems of Matthew Arnold, 1840-1867, London: Humphrey Mil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2, p.276)然而 , 一直要等到诗人兼批评家斯温朋“将《呼啸山庄》的表面浮尘吹落” , 从唯美主义运动的角度倡导小说形式的重要 , 并有意识地忽略作品内容的所谓“道德寓意”问题时 , 整个英国文学界才开始重新衡量它的价值 。 预示着评论转向的另一个标志事件 , 是玛丽·罗宾森在1883年首次出版艾米莉的单独传记 。 罗宾森将她与柯勒律治、韦伯斯特和霍夫曼等名家并列 , 认为她文字里的“那种纯粹宛如抛光打磨的精钢 , 同样冷峻 , 而且比寒冰还要坚硬;她在处理爱恨主题时的从容自如 , 宛如婴儿喜爱光明烈焰般的大胆直白” (A. Mary Robinson, Emily Bront?, Boston: Roberts Brothers, 1883, p.219) 。 更具决定意义的是 , 弗吉尼亚·伍尔夫等现代文学巨擘为了重塑小说范式 , 开始在新语境下发掘艾米莉叙事的丰富诗意和文化价值 。
伴随着历史考据、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的拓展交织 , 《呼啸山庄》终于从最初的黯淡无名荣升到世界经典的圣坛 。
勃朗特三姐妹都“并非明显难读懂的作家” (Heather Glen, “Introduction”, in Heather Glen,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Bront?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 。 《呼啸山庄》的曲折情节、鲜明人物形象和精彩语句 , 已经成为各国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话题 。 但在专业研读者看来 , 它的叙事结构、主题演化路径、语言映照模式、哲学宗教意蕴和诗学渊源 , 以及它与作者残存诗稿之间的关联和它的创作过程 , 仍然保留了许多扑朔迷离的问题 。 作为早期拥趸者 , 斯温朋认为它的结构费解笨拙 , 吉尔伯特·切斯特顿含混其辞地形容它“可能是一只鹰写就的”故事 (James Hafley, “The Villain in Wuthering Heights”,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Vol. 13, No. 3 [Dec., 1958], p.202) , 二十世纪初编辑勃朗特姐妹传记资料的克莱门特·肖特索性声称艾米莉是“我们现代文学的斯芬克斯” (Clement Shorter, The Bront?s: Life and Letters, Vol. 2, London: Hodder and Staughton, 1918, p.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