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寻根中国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戴思兰团队( 二 )


这一论断,为中国菊花找到了“根”。
博士毕业后,戴思兰又远赴美国留学3年,对菊花的研究深入到基因层面。在戴思兰眼中,不同品种的菊花之间,虽然绝大部分基因相同,但只要抓住突变的细微差别,就能立刻加以区分,“一个特异性的基因识别点,就像人的指纹那样明显。”
由于近代西方在园艺领域的科研水平远胜我国,对花卉品种的培育、认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每个品种都拥有稳定的技术参数,可以依据参数进行大规模种植。而我国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研究,菊花养殖仍依靠民间匠人的传统经验,种植比较粗放。
2000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引进项目,将一批标准化种苗引入国内,戴思兰团队获得了一批从荷兰引进的盆栽小菊种苗,并依据已有技术参数迅速开展科研攻关。
在当下这个“光与电”的时代,人们恨不能对时间锱铢必较、分秒必争,而在菊花研究的实验室和苗圃里,时间的刻度却突然被拉长了。
每一个植物新品种的育种,都要进行至少三次的稳定重复试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菊花的植株生长周期短则三四个月,长的需要十个月以上,揠苗助长显然是行不通的,研究人员只能精心培育、耐心观察。
养花,看似是个很简单的活计,勤快的老百姓家里都多多少少会摆上几盆,但花卉育种研究则不然。温度、气候、水肥条件、光照时长……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状态,而要想彻底弄清一个花卉品种的“脾气”,就要尝试验证每个因素的变化,并记录下完整详尽的试验数据。一个菊花杂交品种的培育,亲本观测阶段需要3至5年,杂交稳定后,还需要经过2至3年的培育,如果性状稳定,才能被认定为新品种,并继续开展栽培试验。即使一切顺利,要完成一个试验周期并得到可靠的数据和稳定的产品,也需要至少七八年的时间。
人的一生,又能有几个七八年呢?
“我就慢慢做,就做这一种花,急不得。”回忆起30多年的研究生涯,戴思兰的语气平和而坚定。她深谙菊花的脾性,你好好待它,它便会回报于你,“一旦缺水枝叶就会耷拉下来,土壤肥力不够花朵就开得小——工作做得到不到位,一眼就能看出来。”
经过不懈努力,2004年,这批从荷兰引进的小菊种苗终于实现了本土化,能够在北京地区稳定批量地种植,并实现了植株整齐一致生长、准确控制开花期的目标。这批盆栽小菊,将在一场重要的国际盛会上崭露头角。
小菊大舞台
2008年8月的北京,高温、多雨。
第29届奥运会召开在即,赛场周围自然少不了鲜花的装点。但要在酷暑的气候条件下开放一月有余,对任何一种园艺花卉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人们爱菊,往往是歌颂它盛开在深秋,不与百花争艳的气质。而戴思兰带领的团队将本应在秋季开放的盆栽小菊,带到了在盛夏时节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
在自然条件下,夏季日照时间长,菊花仅生长而不开花;秋季日照逐渐变短,感应到这一点的菊花便会在合适的时间进入花期。而小菊能在夏天反季盛开的奥秘,就在于戴思兰团队利用了菊花“响应短日照开花”的特性,控制日照时间及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为它们营造出“秋天来了”的生长环境。只要冒出了花骨朵,这株花便正式进入了花期,即使离开实验室的环境,它依然能够继续生长绽放。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29个大脚印“走”过国家体育场“鸟巢”南侧花海上空,奥运圣火在不远处熊熊燃烧,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奏响。五彩的“奥运小菊”,就在花海中顽强又灿烂地开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