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寻根中国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戴思兰团队( 四 )


戴思兰与同行合作出版了《中国菊花全书》《百菊图话》等专著,以文字、图片、手绘等形式记录下数百种菊花的形态、特性,希望尽可能留存下每一种菊花,却仍感到时不我待。
于是,戴思兰团队运用科学手段,通过对各品种菊花样本海量观测数据的归纳总结,筛选出了中国传统菊花最具品种鉴定和分类价值的花部性状和叶部性状,进行数量化分类研究。用色差仪测量花色色系,用数学方法描述花瓣形态和叶片变异情况,相比于感性诗意的品名,这些分类方法更加客观、直接。据此,戴思兰团队建立起了一套中国传统菊花品种的数据库,并正在尝试引入计算机深度学习技术,对菊花品种进行识别和分类。
“老师傅种了一辈子菊花,一眼就能看出不同品种之间的区别,但这些经验是很难复制的,难以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也无法实现产业化生产。”戴思兰带领团队通过反复试验总结规律,将培养方法标准化,并不断简化栽培技术,总结出“切花菊产业化周年生产技术”和“盆栽菊花产业化周年生产技术”。这两项技术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科技成果,并均实现了产业化,让菊花更好地走向市场。
戴思兰团队自育菊花株系上百个,其中16个已成功获得了植物新品种权,“东篱”系列小菊新品种开始走向市场。课题组还与北京市大东流苗圃合作共建了菊花种质资源保育基地,基地中保存着千余种中国传统大菊品种,其中875种已经完成“DNA指纹”的分析识别。
运用科学栽培技术,在苗圃中规模化种植的种苗成活率达95%以上,且实现了节水、节电30%。每年,苗圃都能稳定产出各类菊花产品,参与到各种园林园艺活动的布展之中。
2019年,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戴思兰牵头成立了菊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并担任理事长一职,为菊花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联盟理事单位囊括大学、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等产学研全链条。茶用菊花、药用菊花的推广,帮助农户实现增收脱贫。用易培育易成活的小菊布置而成的“大地花海”,为全国各地的旅游产业增添了不少亮色。“这是让菊花搭台,经济唱戏。”戴思兰说。
而在高校教师的岗位上,戴思兰同样是一名出色的“园丁”。
“每一名学生也是一棵小苗,就像花一样,要用心培养才不会长歪。”37年来,戴思兰从未停止课堂授课,她还主持编写了国内园林专业通用教材《园林植物育种学》和《园林植物遗传学》,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017年,戴思兰荣获首届“全国林业教学名师”荣誉称号。逻辑化、实证化、计量化,这是戴思兰开展科研工作的标准,也是她培养学生的“金标准”,她的学生如种子一般播撒到了园林行业,一如老师的教导——不与百花争艳,高洁脱俗。学生们将戴老师的课题组取名为“东篱苑”,取义菊花平淡无华朴实自然之美,也期待东篱之花遍地盛放。
现在,戴思兰依旧穿梭在实验室和苗圃之间。她为菊花寻根溯源,为菊花解读遗传密码,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传承弘扬属于中国的菊花文化,“这就是我们这一代园林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