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网络时代重拾古典交流方式 专访作家祝羽捷:在书信中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二 )


对话名家
“关于‘如何过好这一生’的30场提问”
与《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畅谈美食与童年记忆,“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吃货也蛮好”;与作家李西闽谈起抑郁症,对方说起无法控制情绪时的痛苦体验;与阎连科、辽京谈女性在文学中的形象,表示女性的故事到现在不是被讲得太多,而是太少;与沈大成聊起当下的流行词“社恐”,以及宅在家里的那些时光……在《羽来信》中,祝羽捷与30位作家、学者、艺术家,交流一些心中的困惑,探讨时代下的普遍焦虑,他们也以同样的真诚做出回应,在书信中回归本质的交流。
采访中,祝羽捷谈到了与作家石康的对话。“我是80后,以前就是读石康的小说,比如说《奋斗》,还有一些他的随笔也特别好看。”后来,在石康不再出版作品的日子,祝羽捷也好奇到他的生活方式与状态。而在书信往来中,祝羽捷发现,石康写到了其当下对生活的态度,折射着其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转变。
“石康体会到了一个词,叫做‘single-handed’,就是一个人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完成。他开始打理花园,一个人完成许多事务。我跟他聊完后体会很深,好像是我们在追求这么一个高速发展,逐渐忘记了人的一个本质。”祝羽捷说到,也许在不少人心中,都有所谓“功成名就”之后,挣了钱就雇人打理自己起居的想法,但这其实丧失了自我生活的一种能力。
神奇的是,石康与该书的出版还有不浅的渊源。其实在祝羽捷开启“羽来信”这一栏目时,并未出书的想法。是在与石康交流之后,书信中让人感受到的巨大震动,才促使了其思考起出书的价值。
而在书的开篇,祝羽捷选用了与学者陈嘉映的书信作为序幕,名为“如何建构富有想象力的理想生活”。说起缘由,祝羽捷说,是因为陈嘉映的哲学“跟别人不一样”。“我觉得他的哲学,是真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不是只有学术层面,而是会考虑到实际的生活,就是如何更好地生活。”
可以看到,书信的字里行间,即是向智者发问,也是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就如祝羽捷在后记中所写的那样,“写信不但是写给对方,也是写给自己,是一场自发性的提问,也是自我净化,适合像我这样思绪乱如麻的人,让内心的声音流淌出来,穿越云山雾罩,拨开层层荆棘,逐渐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回归沉静的思考,梳理内心的思绪,写信其实也是一个看见自己的过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