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评展|盐田千春,物尽其用之后的颤动( 二 )


行李箱|评展|盐田千春,物尽其用之后的颤动
文章图片

盐田千春
当代艺术的一个时髦概念是“时间” 。 遗憾的是 , “物”的时间性 , 古人也有表述 。 “踟蹰感节物 , 我行永已久”“逝物随节改” 。 “物”之所以能够承载时间 , 是因其本质上的永恒以及现象上的变化 , 比如春华秋实 , 造成了时间流逝的现象 。 因此 , 在物 , 物性 , 感物 , 感物伤怀方面 , 盐田千春并没有在本质上超越陆机《董桃行》中的“感时悼逝伤心” 。
不过 , 盐田千春作为当代艺术家的耐心、耐力 , 还是震撼了我 。 她用红线悬挂的各种行李箱 , 使我想起自己在机场海关旅检现场的经历 。 那时 , 我经常看见出入境旅客的行李箱上贴满了他们在世界各地机场的行李牌 。 每一张行李牌 , 都代表一个地方 , 一段旅程 , 一种经历 。
行李箱|评展|盐田千春,物尽其用之后的颤动
文章图片

盐田千春 , 《聚集—追寻归宿》 , 2014/2021 , 行李箱、马达、红色线;龙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 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汉书?艺文志》论乐府诗:“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 。 ”盐田千春及其艺术 , 如是我闻 。
强调了盐田千春关于“物”与“物性”的表达之后 , 我想回到另一个名为《物尽其用》的展览 。 这个展览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宋冬和其母亲赵湘源 。
《物尽其用》是一个超大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 。 它由一万件破旧、残缺、甚或未曾使用过的各种家用物品组成 。 如果这些物品不是陈列在艺术馆 , 而是出现在街头巷尾 , 整件作品就是一大型地摊儿 。 废旧老屋拆下的材料 , 残缺或尚可使用的桌椅板凳 , 各式花样、颜色、质地的布料 , 锅碗瓢盆以及各种衣物、孩子的玩具、堆积的各种中、西药品等 , 应有尽有 。
宋冬超大型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物尽其用》
针对这个展览 , 美术史家巫鸿编著了《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一书 。 在这本书里 , 巫鸿说:“ 这些似乎毫无关系的东西之间是不是具有一种共同的‘客体性’(objecthood)?换句话说 , 虽然这些物品属于不同类别 , 具有不同功能 , 但是否它们被某种观念因素整合进入了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毫不犹豫的‘是’ 。 我的根据是:所有这些看似无关的物件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同种‘物质性’(materiality) 。 根据这种法律意义 , ‘物质性’所指的并不是一个物品的物资形态或视觉呈现 , 而是对‘所牵涉问题或事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 。 ’”这段话的汉语表达能力有欠通畅 , 但观点还是具有启发性 。 也正是在“物尽其用”的“物质性”方面 , 我把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与赵湘源、宋冬的《物尽其用》两个展览并置考量 。
行李箱|评展|盐田千春,物尽其用之后的颤动
文章图片

《物尽其用——老百姓的当代艺术》 , 巫鸿 编著
《物尽其用》这件超大型装置作品 , 曾出现在一系列重要展事上 。 2005年 ,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2006年 , 第六届光州双年展;2007年 , 柏林“亚洲再想象”展;2009年 , 纽约现代美术馆 。 盐田千春是否曾经观看这件作品?是否受到启发?我不得而知 。 但两个展览的本源性叙事资源 , 却有内在理路的一致性 。 当然 , 两个展览的表达主题各有差异 , 叙事手法也各有侧重 。
行李箱|评展|盐田千春,物尽其用之后的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