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国故事丨朱雪梅: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城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陆海相连。山与海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气象风貌。
城市早期的“文脉”集中孕育在蜿蜒起伏的太平山麓,由西向东延伸的青岛山、八关山、小鱼山和湛山,俯拾皆是文人墨客们的故居旧事:康有为、杨振声、洪深、王统照、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萧军、萧红、朱树屏、束星北、赫崇本……这些风华人物,先后在此寓居、任教、悠悠忘返。
如果要用学校在地图上作标记,这条隽永曲线的西头位于小鱼山畔的青岛文登路小学,东面则是湛山脚下的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两所学校一东一西,像搭扣一样,将城市的旧居故事以及精神风貌串起。
2017年7月,时任青岛文登路小学校长的朱雪梅,调任至市南区实验小学担任校长。和面朝大海的文登路小学不同,市南区实验小学身处社区居民楼的包裹,适龄入学人口密度更大,枝叶错综。怎样让这所传统社区里的学校,重新焕发熠熠光辉呢?
在地化设计:学生的生活栖息地
设计未来,一定要看懂过去,重在探索。朱雪梅从市南区实验小学的资料室和市档案馆里摸索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她要找出学校演进的新路径。
市南区实验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它所在的湛山还是市郊的一个村落,山水交映,绿树环合,作家郁达夫赞曰:“湛山一角夏如秋”。学校在村子南边,紧靠如今繁华的香港中路。
时任市长沈鸿烈重视教育,这所1934年兴建的湛山小学是当时青岛的第一批公办学校。1995年,湛山小学迁址更名为市南区实验小学。1998年,该校被中国海洋学会授予全国首家“少年海洋学校”,学校突出“海洋教育”的特色赢得了各界美誉,先后荣获全国教书育人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海洋@中国故事丨朱雪梅: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城
文章插图
在资料室里,朱雪梅找到了海校成立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给学校发来的手写贺信:“大海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故乡,是资源的宝藏。青岛少年海洋学校的成立,为学生开辟了学习海洋知识的课堂,成为培养海洋事业接班人的阵地。”
从那时开始,“以海立校”写在了学校的基因里。发展海洋特色,不仅源自市南区实验小学的历史,也是在地化的必要延展。“生长在海边的孩子,更应该了解海。”朱雪梅相信,当孩子沉浸于体验周围的世界,察觉真实而有意义的事情发生,这种时候,学习是一个有机且自发的过程。
学生为什么会喜欢学校?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杜威说:“学校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栖息地。”对于初来乍到的朱雪梅来说,她需要搭建起一个能满足学生天性,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崭新图景。
创新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化未知为已知。
而创新的那把钥匙,是认知。朱雪梅先从身边的老师开始动员:“我特别地幸运,遇到了一个特别容易‘点燃’的团队。一旦有好的主意,老师们比孩子还要兴奋,凑在一起乐不可支的讨论,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团队中,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孩子的想法一定和大人的想法有差异,并且他们的往往更好。所以,老师们都会广泛征集学生的想法和建议。”
海洋@中国故事丨朱雪梅: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城
文章插图
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场域。“在成人社会里面发生的问题,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也会出现。”最关键的,这个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情境,它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和认知范畴,能够在其中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