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章插图
走到调料盘前蘸取青铜色颜料,或是拿出钉子钻孔,郭汉中的手从未停下。
他是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自16岁便跟着考古队干活儿,后师从青铜文物修复大师杨晓邬。如今,师父杨晓邬早已退休,郭汉中挑起了三星堆文物修复的“大梁”。
12月16日,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那间以郭汉中命名的文物修复工作室里,他和杨平等徒弟们戴着蓝色手套,对今年新出土的文物进行清理和加固。
2020年10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启动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至8号坑考古发掘。今年春天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大直播,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三星堆。同时也渐渐了解到,在三星堆汪洋恣肆的青铜艺术群像背后,还有一群夜以继日的三星堆文物修复师。
今年,郭汉中和徒弟们停下了文物修复的工作,他们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和三星堆遗址之间来回奔波,除了对出土象牙等文物进行清理和加固,还要在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提取工作,加班成了常态。
在这种师承制的行业里,传承文物修复与保护技术的接力棒,在每一天的琐碎中持续交接。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郭汉中站在三星堆博物馆一号馆内观看自己1991年参与修复的“镇馆之宝”铜神树。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最没办法摸鱼的工作”
一层透明的玻璃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隔断成两个区域,里面是文物修复师,外面是络绎不绝的游客。
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于12月18日举行了开馆仪式。此前,场馆已经对外试运营。这个场馆在线上线下都很“火”,社交平台里不少人分享着游览的经历,都说这是“最没办法摸鱼的工作”。
场馆内总是挤满了人。三星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见证了游客的剧增,“今年几个小长假,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郭汉中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内指导徒弟们进行象牙修复工作,观众可以透过展示厅的玻璃观看修复过程。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12月17日下午不到两点,玻璃前方已经有人开始等位。也有些人在观看着场馆里展出的文物,今年出土的金面罩、立发铜人像前面人头攒动。
下午两点半,杨平和同事们走进玄关。他们在此处整理仪容,穿上白大褂,戴上帽子和鞋套,然后走进玻璃房。
当天下午的任务是清理象牙。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3月21日,4号坑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被完整提取。
他们戴着蓝色手套,平稳地端着大小不一的象牙,轻轻平放在桌子上。用小刀拆开封膜,象牙的外面还裹着一层白色的包裹物。杨平说,“这是高分子,就是打石膏用的东西。”时间久了,包裹物已经有些硬。
杨平用手扯下一点,然后用小刀撕开,存于地下数千年的象牙进入人们的视线。它的表面凹凸不平,黑色的泥土紧紧地粘在上面,表层仅剩斑斑点点的白色。若不听讲解,根本辨别不出那是什么东西。
“出土的象牙就像脆皮雪糕,要特别小心翼翼。”当玻璃外的导游向游客讲解到这一句,杨平和同事们已经开始清理象牙。
杨平用小刷子轻扫着象牙的表面,一个塑料小盒子接着清扫出的泥土。至于一些扫不动的地方,杨平拿着细竹签,在表面的凹槽处打横刮着,一层薄土卷起来,随即又被装到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