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国故事丨朱雪梅: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城( 二 )


把学校变成一座有影响力的“城”
杜威认为,学校承载着“简化”、“净化”和“平衡”人类文化资源的功能。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条件怎样,都是一个雏形社会。它所有的活动场景、每一堂课、每一面墙壁,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
搭建怎样一个提供社会生活雏形的场景呢?校园里真实发生的一幕,给了朱雪梅启发。
2017年9月,开学初的校园一片欢腾。学生多,楼梯走道就相对窄。一到课间,老师们就如同“上了弦”:孩子们的特点就是蹦蹦跳跳,尤其是他们上完课,满心欢喜地冲向操场或洗手间,再多的老师站在走廊里,也无法改变孩子们突然间从四面八方跑出来。这个情景好比一个危急的交通系统。
如果学校是一座城市,它该怎么去管理?城市交通里有交通规则,有交警贴罚单,学校可不可以这样设置?比如,在教学楼里奔跑就好比“超速”,横冲直撞就是“逆行”,大声喧哗堪比“鸣笛”……把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到城市岗位的管理当中,就有可能营造出一个新秩序的教育生态。
教育需要敏感度。凭借多年以来在教学第一现场的浸润与洞察,朱雪梅这次敏锐地找到了突破口:将看似平淡的学生日常变成学习资源,把条件局限变成创新动因,她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赋予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自主发展。
针对具体问题,朱雪梅和教师团队快速头脑风暴,从“如何让孩子自我管理”到“让学生持续地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创造之中”,从局部到整体,进行问题的梳理和分类,从小微场景优化再到文化顶层设计,朱雪梅最终提出了“慧创城”教育场景的建设思路。
问题的起点在哪里,学习的起点就从那里开始。“慧创城”提出的第一个教育场景是“交通”。学校请来了市南交警大队的民警进行示范和技术指导,老师们参与模拟和测试,在校园内及教学楼设置双黄线、白虚线、斑马线、单行线,每班推选出交警队员,学习交通手语和交通规则。
“穿上制服,担任小交警的第一天,尤其想有机会开罚单。但真的开出罚单之后,就需要向违反规则的同学去一遍遍耐心解释、劝说。开罚单不是目的,我们最重要的作用是让同学们都知道规则的重要性,人人都能遵守它。”四年级的小交警张汝凡说。
卢梭说:“你以为你在教他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不过只是在学习地图。”“慧创城要做的,就是把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
海洋@中国故事丨朱雪梅:一所学校就是一座城
文章插图
按照这个思路,朱雪梅和团队逐步构架起“慧创城”的司法、城管、环卫、金融、商业、外联、传媒、文教等八个系统。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里每出现一个模拟系统,都会聘请相对应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设计,做到尽量真实。与此同时,孩子是“慧创城”的关键创造者。
小旗鱼邮局、小鲸鱼银行、小海马环保局、小海螺电视台、小海星购物中心等城市组成部分逐步运行。“每一处设计都经过全校提案和民主投票。”家长们则自觉地把职业和“城市”各个系统配对,主动参与到普法宣传、金融管理等各部门的运转中做指导。
如今,“慧创城”每年为孩子们提供“小交警”、“小城管”、“小环卫”、“银行职员”、“售货员”等400多个体验岗位,并由学生组成“小公民成长管理中心”在学年末进行岗位认证。
城市中设置了“儿童大学”,包含语言学院、艺术学院、理创学院、体健学院、法育学院、海洋研究院六大学院。把结构化的知识悄悄隐藏在真实情境的单元任务后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去建构,再针对个别真实情境的学习深入分析,却又不仅仅限于个别情境之中,从而具备了更广泛的迁移能力,形成了新的循环迭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