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四 )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郭汉中带领徒弟们仔细研究今年3月直播发掘的第一件重要文物青铜大口尊。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郭汉中和杨平已经习惯了“被吊着”进行工作。提取文物的工作在特制的方舱里进行,那里的湿度和温度均可以调节。方舱架在坑洞上方,每次操作时,二人均需要趴在吊架操作台上,随着操作台的一点点下降,他们与泥土便更加接近。
在坑洞不同的位置里,郭汉中和杨平伸长胳膊,用双手够着泥土上方的文物。有时候,吊架操作台抵达不了与文物接近的位置,俩人还要把脚勾在操作台的某个部位,把上半身倾出去,然后依次贴上保湿材料、塑料薄膜和3D打印的硅胶保护套。
趴得时间久了,杨平总觉得铁板硌得胸肋骨疼,有时会拿一层薄被垫着,“但是也没什么用,垫一层就太薄了,垫好几层又影响工作。”只好这样撑着。后来,即便是没有趴着,杨平也时常胸部疼痛,表面没有红肿,但总是隐隐作痛。前段时间,他上医院拍了个片子,好在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对杨平而言,并非什么困难。每当趴在坑洞上方,看着掩藏在地下的各种文物,杨平心里总是既欣喜又紧张,它们有的缠绕在一起,有的被泥土压得残破,“真是一点失误都不能有。”
工作多年的郭汉中早已波澜不惊,只有面对从未见过类似样貌的新文物时,他才会有些激动。比如即将上春晚的巨型青铜面具。2021年3月,考古工作队在3号坑发现了这个宽近140厘米,高约80厘米的面具,历经三四天的提取工作,它得以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它一样是纵目宽面的青铜面具,不同的是,它是三星堆遗址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件,比三星堆博物馆陈列的青铜纵目面具和大面具还大。
12月18日,在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的开馆仪式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近期三星堆祭祀坑新出土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领导、支持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陆续开展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修复与研究工作。
2020年10月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启动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3至8号坑考古发掘,目前已经出土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然而考古发掘仍在持续,郭汉中心里知道,地底下还掩藏着大多人类未知的东西,不过他和徒弟们都打算坚持下去,“虽然可能等到我们退休,都还没修完。”现在,他们还在等待着修复文物的指示。
公布计划的当天,仍在考古发掘中的三星堆遗址,尚未对外开放。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郭汉中文物修复创新工作室,郭汉中手持大口尊肩部缺失牛首复制补配件。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一层红砖砌成的围墙将遗址分为两个部分,外面尘土飞杨,走在裸露的泥土上方,还能看到仅存的少许夯土边缘,已然破碎的三星堆原城墙也依稀可见。
围墙内则是一个悬于泥土之上的白色场馆,推开层层大门,一个个密封的方舱悬空在铁架上方,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有的拿着摄像机拍摄工作照片,有的则正趴着进行文物提取工作。
往下看,脚下的泥土被透明的塑料膜遮盖着,延伸到四面八方。
【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新京报采访人员 汪畅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