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三 )


2012年大学毕业后,杨平师从郭汉中。入行近十年,他仍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杨平决定把自己交给时间,他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像师父一样,只要对出土文物看上一两眼,心里便有了主意。
卸下铜顶尊跪坐人像外面框着的白色木棍,物理加固已经基本完成。但人像还缺了一只腿,郭汉中拿着那只腿,放到人像下方比对了一下。接着他招呼杨平,在小腿下方最中间的位置钉上一个钉子。
“在这里?”杨平问。郭汉中点了点头,钉子和人像的托盘底座保持了几厘米的距离,一个小腿架上去之后,丝毫没有动摇的迹象,这个即将上春晚的展品完成了加固工作。
聚光灯前后
从出土的那一刻起,三星堆就引来了世人的关注。12月中下旬,到访三星堆博物馆的媒体依旧很多。
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开馆前的12月16日,工作室再次被媒体采访人员围得水泄不通。郭汉中站在镜头中间,一边转着螺丝刀,一边回答着媒体采访人员的问题。“不是,这不是修复,这是物理加固。”他的语速很快,回答着来自不同媒体的问题。
为了美观,也为了减少文物的摩擦,他们要取下铜顶尊跪坐人像,为圆盘和支撑着人像的柱子贴上一层绒布。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为了防止文物内部磕碰到铁柱上,郭汉中要时刻关注着里边的情况。
他垫着脚,脑袋随着升起的铜顶尊跪坐人像移动,眼睛从文物残缺的地方往里看,他时而侧目,时而斜视,嘴里喊着“慢点、慢点!”直到腿部也悬于空中,四个人一齐松了口气。
杨平转身去取绒布的时候小声嘟囔着,“哪一天没有媒体才奇怪嘞。”自他工作以来,便开始和采访人员打交道,在他的印象里,几乎每天都被采访人员围绕着。
文物#年终策划|三星堆文物修复师:“网红”背后,在日常琐碎间传承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郭汉中文物修复创新工作室,郭汉中在聚光灯下研究大口尊肩部缺失牛首复制补配件。新京报采访人员 郭延冰 摄
郭汉中更早习惯了这种情况。他的工作时间就是采访时间。他甚至练就了“一心两用”的本事,总是一边干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回答着采访人员们的问题。
多数时候,郭汉中表现得乐于配合,接受出镜采访时,他主动提出从库房中拉出近些天做了物理加固的方尊,作为拍摄的背景。
将近中午11点半,满屋的采访人员还未散去,郭汉中脱下白大褂,说了一句“我要吃饭去了”,便大步走出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杨平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俩人刚一出门,便聊了起来。他们有时不太理解,那些在他们眼中极为平常的工作,为什么会备受关注。不过他们也知道,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物,是一件好事。
即便总是面对镜头,郭汉中和杨平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变,无论是走在三星堆博物馆的道路上,还是生活中,都不会有人认出来,平时也不会跟家人朋友聊工作的事情,“接受采访,并不是为了让自己出名。”
直到现在,面对镜头,杨平有时还会紧张,他和师父都说,“我就是一个干活儿的手艺人,这就是一份工作嘛。”
今年以来,他们在出土现场和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两头奔波,加班成了常态。以前,杨平还会抽出时间去翻看地方志,了解各地的历史。而今年,他的周末总是需要加班,只能偶尔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
习惯了“被吊着”
距离三星堆博物馆近三公里的三星堆遗址,是郭汉中和杨平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地点。为了保证出土文物最大限度地受到保护,在这次考古发掘工作中,提取文物的工作,也交给了文物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