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陈平原:岁末怀故人|草地·百家谭( 四 )



今年1月4日晚上 , 看到我的大学同学、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戴小京先生 (1952—2022)因病去世的消息 , 我着实大吃一惊 。 因为 , 不久前还有工作联系——虽说是拐了个弯 。
事情是这样的 , 去年12月13日 , 我接到中山大学同学王培楠来信 , 说为纪念毕业40周年 , 他想将一直珍藏的全套《红豆》杂志7本以及一册《这一代》 , 还有中山大学钟楼文学社公章一枚送给中大校史馆 , 特意拟了段说明文字 , 希望我抄写 , 以便在校史馆展出 。 关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大学的学生刊物《红豆》及钟楼文学社 , 主编苏炜多次撰文 , 我也在《怀想中大》 (广州:花城出版社 , 2014)中有所涉及 。 王培楠当年是钟楼文学社社长 , 此文学社的主要工作就是主办《红豆》杂志 , 而我则是《红豆》负责文学评论的编委 。 去年我在广州办“大字书”书法展 , 他和好几位老同学专门跑来助阵 , 缘于此 , 才有让我抄写说明的动议 。
培楠的简要说明写得很好 , 但让我抄写明显不合适 。 因那是给校史馆展览用的 , 纸张不能太大 , 而我们班同学中 , 小楷写得最好的 , 当属上海的戴小京 。 当年在中大念书时 , 他常向容庚、商承祚请教 , 且坚持每天练字 , 是我们同学中书法功力最为深厚的 。 2017年12月 , 中大中文系七七级同学回母校聚会 , 纪念恢复高考以及入学四十周年 , 人来人往 , 很是热闹 , 小京把我叫到一边 , 略为交谈后 , 塞给我一把扇子 , 说这里人多 , 回去再打开 。 这是一把洒金折扇 , 上有小楷书写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 真是漂亮 。 念及此 , 我建议培楠找戴兄抄写这段说明文字 。
培楠兄一听 , 拍案叫绝 , 因他手头正好有一张老照片 , 证明小京也是《红豆》重要一员:“从照片留下‘红豆编辑部同人合影’字样 , 显然这不是随意抓拍 , 而是一次有意义的合影 。 从合影人员构成看 , 这明显又是《红豆》负责日常编务的核心工作班子 。 当中有七七级五人 (陈平原、苏炜、毛铁、戴小京、王培楠) 。 七八级 (刘浩、辛磊) 。 七九级 (罗昌松) 。 还有两位 , 当中应有七九、八〇级 , 是编辑部联系当时四个年级的负责人 。 从时间看 , 1981年10月22日 , 显然又是我们毕业前夕了 。 我想这次把这张照片一同送归学校 , 您看呢?戴小京已答应抄说明 , 我等他寄来 。 我想 , 您是位大学者 , 又是《红豆》核心亲历者 , 能一同给母校留个‘大字书’的墨宝吗?这样 , 校史馆若开个《红豆》小展柜 , 阵营就不那么单薄了 。 ”
我辞谢了赠送母校书法作品的建议 , 因同学中擅长此道的很多 , 轮不到我出头 。 12月22日王培楠又来信:“平原兄好!小京的墨宝已寄到 。 校史馆说 , 没有收藏您的《怀想中大》 。 这次 , 是否可给他们送些书?”中大图书馆藏有我不少著作 , 校史馆因刚从图书馆独立出来 , 藏品及展品稀缺 , 号召校友们多多捐赠 , 此前我并不知晓 。 赶紧挑出若干近著 , 连同《怀想中大》 , 寄给王兄 , 请他转交中大校史馆 。
正欣赏着小京抄写的《红豆》说明文字 , 突然传来他去世的消息 , 惊诧之余 , 我当即给培楠去信:“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 十几天前 , 你发来他抄写的向中大校史馆赠送《红豆》的那则短文 , 看不出任何病态 , 怎么会突然去世了 。 大概 , 同学年纪渐大 , 此类事越来越多 , 不胜悲伤 。 最难得的是你请戴小京抄写关于《红豆》的说明文字 , 如今竟成绝笔 。 ”培楠回复 , 已将所有图书连同小京的书法交给了中大校史馆 , 小京那份捐赠证书日期为2021年12月30日:“他是用此生的深情 , 在临终前 , 代表七七级 , 给母校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