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陈平原:岁末怀故人|草地·百家谭

首发:1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陈平原

按惯例 , 临近除夕 , 我都会发信问候国内外亲朋好友 。 去年2月4日下午 , 当我开始用电邮或微信发送贺年卡时 , 突然意识到 , 有七个地址/号码已经无法送达 , 当即心情黯然 。 而这 , 还不包括我已撰文怀念的汉学家瓦格纳和著名诗人杨牧 (参见《瓦格纳:为学术的一生》 , 2020年3月13日《文汇报》;《一次致敬式的对话》 , 《告诉我 , 甚么叫做记忆:想念杨牧》 , 台北:时报出版 , 2020年9月) 。
依旧是岁月匆匆 , 不断有师友隐入历史深处 。 因疫情缘故 , 这两年取消了告别仪式 , 以往那种刻骨铭心的“伤逝”场面 , 逐渐被网络上众声喧哗的“怀人”文/图所取代 。 如此转化 , 不知不觉中 , 悲伤的意味减少 , 而无奈/无力感则陡然升高 。 我明显感觉到 , 那些对我等凡人十分重要的“记忆” , 正从手指缝中溜走 , 悄无声息 。
今年春节来得早 , 今天就开始筹备发送贺年卡了 。 此前看过2021年12月22日《中华读书报》的《2021永远的怀念》 , 35位去世的人物中 , 竟然有11位是我比较熟悉或有一面之缘的 。 我不擅长即兴写作 , 而且相信鲁迅的说法 , 感情正烈的时候不适合写诗;但我关注各类怀念文章 。 读来读去 , 凡有很多好文的 (如沈昌文、王信) , 我深刻认同 , 就此搁笔;而声望如日中天、去世后媒体上铺天盖地追怀的 (如余英时、李泽厚) , 我虽私下感念 , 因关系没到那个份上 , 谢绝撰文 , 怕说多了有攀附的嫌疑 。
倒是以下四位先生——2020年12月11日去世的孙逊先生、2021年1月15日去世的吴福辉先生、2022年1月4日去世的戴小京先生 , 以及2022年1月16日去世的姜寻先生 , 年龄悬殊 , 专业背景不同 , 贡献及名气也有大小 , 跟我的关系更是很不一样 , 但都有值得一说的地方 。 考虑到四位的业绩及人品 , 都有各自单位、亲友或弟子专门介绍 , 这里就说说我与他们的交往 , 琐琐碎碎中 , 或许也能见其真性情 。

忘记是哪一年初次见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孙逊 (1944—2020) , 但首次合作始于1997年 , 则很明确 。 大概是外出游玩其乐无穷 , 懒得写日记了 , 如今只留下“9月25日赴上海 , 10月5日由南京返京”的线索/印记 。 南京只是稍为停留 , 就为了拜访程千帆先生 , 这在《〈掬水集〉小引》中提到了 。 主要部分是在上海师大 , 记得是集中讲义 , 讲什么也忘记了 , 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
历史|陈平原:岁末怀故人|草地·百家谭
文章图片

2016年 , 孙逊(左一)与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合影 。
唯一记得的是 , 人高马大的孙逊教授竟然心细如发 , 刚讲了一课 , 就很体贴地问我:“这次单独外出 , 是不是得给夏老师买点礼物?别的就不要了 , 弄几块古玉如何?君子佩玉 , 很适合夏老师气质的 。 与其带回去几千块钱讲课费 , 还不如奉上几块古玉 。 你说呢?”
看我点头称是 , 孙教授马上趁热打铁:“那我们今天下午就去上海市文物商店 , 已经替你看好了三块明清古玉 , 质地不算很好 , 略有残缺 , 但都经过专家掌眼 , 有鉴定证书 。 价钱呢 , 已跟店里谈妥了 , 就用你的讲课费 。 ”
此前我曾在新疆买过假的和田玉 , 被妻子严重警告:不要不懂装懂 , 别乱买东西了 。 这回有孙逊紧急补课 , 普及收藏诀窍以及玉石的基本知识 , 再加上出自文物商店 , 不会离谱的 。 回家拿出一周劳动所得 , 果然大获表扬 。 直到今天 , 这三块不算珍贵的古玉 , 还时常陪伴我们外出游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