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访|刘海龙:传播学如何克服学科身份焦虑?( 六 )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 , 中国学术圈的“鄙视链”还是存在的 , 专业学者常常会觉得为大众写作是更低一等的事情 。 但其实大众写作做得好的学者其实也有不可替代的能力 , 比如知识转化能力 。 像哲学家韩炳哲 , 他可能也谈不上有多高的理论原创性 , 但是储备丰富 , 修辞精妙 , 并且能够指向现实问题 , 把知识整合得很漂亮 。
正是因为大众写作非常指向现实问题——各种“痛点” , 这里面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隐患就是这种写作有没有可能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米尔斯虽然谈研究应该解决个人的困惑 , 但是个人的困惑也非常有可能被商业等力量利用 , 现在比较典型的就是一些知识付费项目催生的知识焦虑 。 所以还是回到最开始我们讲到的“社会学想象力” , 在知识传播这件事上 , 我们指向的不仅是个人的困惑 , 还应该连接到一定的结构性问题 , 要以一种对待结构性问题的“严肃”态度来传播知识 。 其中最重要的 , 也是我认为区分好的和不好的大众写作的一个标准 , 就是写作者是在为读者呈现事物的复杂性 , 而并不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 。
采写|刘亚光;
编辑|西西;
【传播学|专访|刘海龙:传播学如何克服学科身份焦虑?】校对|薛京宁、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