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奎|罗海燕‖无不朽之株,有相传之果:写在《华世奎集·华承彦集》之前(上)( 五 )


在溥仪被驱逐出京 , 以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之后 , 华世奎的心态出现改变 。 他在《自遣》诗中曾自道心迹变化:“前观后顾两茫茫 , 猿鹤虫沙枉自伤 。 为问何时天雨粟 , 惯看变态海成桑 。 读书自有千秋想 , 饮酒能教万事忘 。 除却达观无一可 , 早将身命付穹苍 。 ”世事不可为 , 只能强作达观 , 而将命运委任于大化之中 。 从这时起 , 他的人生逐渐开始从以下两大方面着力 。
一方面 , 以遗民之高节不断自勉并与好友相互砥砺 。 他几乎年年在生辰与除夕或元旦之日都有诗作 , 而每次下笔 , 必然以遗民自警 , 以志不忘 。 如1928年除夕 , 他作《和润台戊辰除夕偶成四首律即次其韵》其四云:“无根小草随风糜 , 有节孤松守岁寒 。 莫怪陈咸遵汉腊 , 都由新莽坏周官 。 伤心十七年前日 , 神武门头正桂冠 。 ”诗中提及清亡之痛 , 并对随风而倒的无根之草加以嘲讽 , 而对挺立严寒之中的孤松守节不屈予以褒扬 。 他的《寿陈筱石制军夔龙七十四首丙寅五月初三日》则对陈夔龙可贵的遗民高节高度表彰 , 诗云:“教纲常委刦尘 , 古稀世界古稀人 。 东山望峻崧维岳 , 南极辉长星拱辰 。 时遇疾风知劲草 , 天留一发击千钧 。 ”
另一方面 , 在政治上不得已作出妥协之际 , 在传统文化上则更多坚守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华世奎在这一时期 , 已逐渐由政治遗民变为了文化遗民 。 与陈三立、梁鼎芬、沈曾植、康有为、王国维等清遗民一样 , 华世奎在内心深处认为清朝被民国推翻 , “民国乃敌国也” , 再加上蒋介石曾主导“天津五纲总被绑事件”直接侵害了华世奎家族营盐事业的经济利益等 , 故他对中华民国政府怀有难以消除的抵触情绪 。 华世奎一生终其所执 , 历久不变其宗 , 心有必不去者 , 口有必不言者 。 而去留之标准 , 就是对清廷的态度如何 。 但是 , 在大势所趋之下 , 华世奎从民族利益考量 , 对作为“敌国”的民国政府也作出了一些妥协 。 最具代表性者就是他曾作诗痛悼表彰并颂扬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东北陆军殉国将领韩光第 。 韩光第 , 字斗瞻 , 任东北陆军第十七旅旅长 。 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后 , 他率部与苏联军队作战 , 最后全军覆没 , 中弹阵亡 。 次年 , 南京国民政府于双城为其举行国葬 , 蒋介石与张学良等有题词 。 华世奎则作长诗《读韩君斗瞻遗墨并附小传有感而作八十韵》 , 不仅满含深情追记了韩光第抗御外敌的英雄事迹 , 认为其捐躯为国 , 足以炳耀史册 , 称“事已笔于书 , 名亦垂诸竹 。 是否后之人 , 列入正史读” , 而且 , 也表达了他对东北军抗击强俄维护国家利益行为的肯定 。
这一时期 , 由官而绅的华世奎在维护传统文化和社会公益等方面积极担当 。 他致力于兴办国学教育 , 重建传统伦理秩序和维持地方社会稳定 。 先后参与兴办崇化学会与国学观摩社 , 还持续举办数届天津县“周济文贫”活动以奖掖好学的贫困青年 , 并捐助多所贫民学校;还在“长芦五纲总事件”、“禁舞风波”、“复建水西庄”、“公祭黎元洪”、“请求天津土草房免捐”、“张自忠访日”等多个均曾引起全国震动的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天津前后遭奉系军阀、阎锡山部队、国民革命军第29军等占领和控制 , 每次更代必然伴随着天津社会的动荡 , 几乎每次交际板荡之时 , 华世奎都会参与善后维持 , 他奔走于军阀与平民之间 , 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不辞苦劳 。
华世奎|罗海燕‖无不朽之株,有相传之果:写在《华世奎集·华承彦集》之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