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时代浪潮下的知识分子精神图谱与思想突围
——试论阎真小说理性叙事的类型考察
文/袁姣素
阎真在中国现时代文学的特征色彩应该是哲学的 , 历史的 , 美学的 , 有着自觉的理性认知 。 与大多数作家们探寻的陌生化道路不同 , 他更善于将新儒学注入思辨的力道 , 厘清现实与理想化的距离 , 以生命的温度把握现实世界中的真理性 。 在他的四部长篇小说中 , 主人公都有着特定的背景与生存环境 , 他们见证历史 , 铭刻时代印记 。 在现实的生活中 , 他们敢于直面现实 , 批判自我 , 在精神层面 , 有着高度的精神自省与自觉 。 四部长篇小说中 , 《因为女人》写了知识女性的情感危机 , 《曾在天涯》《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写了另一类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窘境 , 四部长篇小说集中反映了现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与思想突围 。
在这些小说传达的中国故事中 , 阎真以在场的感官经验和绝对真实的书写 , 重现知识分子的古典精神 , 探寻与开掘儒家精神脉络的现代性 。 他理性而敏感的视角与先锋性路数不同 , 也与现代性的儒家心性叙事不同 , 阎真站在历史的角度冷静而理性地讲述时代进程中的中国故事 。 他悲悯而本真的写作态度造就了了其文学作品的高度真诚和心灵震撼 , 其敏锐的情感触角、绵密的生活细节 , 赋予了作品真实的时代镜像 , 更见出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道 。 基调平和朴素 , 气韵沉稳内敛 , 遵从内心 , 以小见大;于平凡见真理 , 以普通见特殊 , 笔力遒劲 , 思想踏实;在东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中 , 具有现实的骨感与时代的纵深 。 在以“人”为本的现实社会 , 生命的终极关怀与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思想上的高度 , 阎真骨子里的文人情怀迫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漫溯而上 , 以道德尺度与传统文脉塑造了一个个具有“士大夫”精神的傲骨形象 。 《曾在天涯》的高力伟 , 《沧浪之水》的池大为 , 《活着之上》的聂致远 , 他们演绎的人间故事与命运在精神和价值的道路上殊途同归 。 鲜活的现实凸显出他们在经济变革与价值坍塌的时代背景下 , 面对名利物欲之时的思想突围 。 小说中的人物有道德底线的坚守 , 有现实生活的沉沦 , 有精神苍茫的迷失……他们是如此地鲜活和真实 。
黑格尔说:“哲学的真正的实现是方法的认识 。 ”阎真在叙事的熨帖 , 对人性的挖掘中 , 是将普遍性、特殊性融合统一的 。 他以深情而理性的笔触透析时代问题 , 见情见性发人深省 , 有着不可抗拒的震撼之力 。
郁达夫式的忧郁情调
《曾在天涯》是阎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写了上世纪80年代海外学子的命运遭际与灵魂漂泊 。 当时 , 出国留学是许多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 以致国内形成了一股留学风 , 绿卡潮 。 小说将高力伟的海外经历与情感波折交相杂糅 , 描摹了他在北美的一系列遭遇 , 展现了当时国内学子追崇海外生活的心理态势与迫于现实的无奈心境 。 在矛盾与取舍中 , 在情感的痛楚纠结中 , 高力伟始终沉浸在自我的悖反冲动中 。 在爱情难以为继的尴尬中 , 林思文的女权意识又刺激着他敏感而强大的自尊心 。 很显然 , 生活与爱情的狭路相逢为高力伟的撤退埋下了伏笔 。 而现实生活的严峻更让他警醒 , 这个知识分子们所向往的“天堂”并不是他高力伟理想中的“天堂” 。 尽管有爱人林思文的百般挽留 , 有恋人张小禾的百般柔情 , 仍难以阻止他一心回国的坚定决心 。 诚然 , 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 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 在时代进程的发展中 , 《曾在天涯》中的林思文们渴望出国拿绿卡 , 如沈湘平所言“在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当代中国 , 价值观问题特别是核心价值观问题被愈益凸显出来” 。 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 , 当时正值国内改革开放 , 社会大变革刺激着社会每个行业的神经 。 一批走出国门的学子选择了拿绿卡在国外定居 , 有的人放弃了学术研究 , 开个小饭馆当个小老板 , 或经商或打工 , 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 回国的寥寥无几 。 但高力伟的思想和价值观不同 , 他已在北美生活了几年 , 绿卡唾手可得 , 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 在许多走出国门的学者中 , 高力伟无疑是个异数 。 炙手可热的绿卡和才貌双全的爱人、恋人都无法留住他 , 而林思文、张小禾、孙则虎、周毅龙、葛老板等等这些留在北美的人与他不同 , 都对绿卡心向往之 , 但这些挚爱亲朋并不能阻挡他的回归之路 。 有人觉得荒谬 , 有人替他惋惜 , 但这却是高力伟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做出的选择 。 他的“老派”与新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无形之中把中国文化底色渗透进了现代生活之中 。 《人民日报》对《曾在天涯》的评论是:为北美留学生活题材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息 , 也为历史留下了真相 。 浪漫的异域传奇不再是作品的精神重心 , 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在情节进展中被强烈地凸现 。
- |文艺评论|评理查德·耶茨及其作品:在痛苦中感知普通人的悲伤和局限
- 大道沧桑|文艺评论丨李由:四面青山侧耳听——从歌曲《大道沧桑》说起
- |艺评丨宁静的力量——萧红亮作品赏读
- |青年文学之星丨袁好
- 路口|中新艺评:如果“BE美学”有声音……
- |艺评|停下脚步,发现美——我和我的“戏曲情缘”
- |艺评丨吴修林 彭欣:《春天花会开》:边疆风情汇芒果
- 书法|文艺评论丨当“书法”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书写”的意义将超越专业
- 诗词|诗词文化不断破圈的背后 “诗意”的舞台成为出圈的关键|文艺评论
- 越剧|新民艺评|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在当代戏剧界找不到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