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荆州先秦古乐谱破译初探( 八 )


《周礼·春官》中由“大司乐”负责的这些儒家文献 , 都被王家咀798号墓主人完整地珍藏下来 。 如果推论三支古谱里或有上述几首篇目之一二 , 逻辑上还不太好反驳 。 如果我们把798号墓主人亲自使用的瑟与乐谱的曲目联系到先秦盛行的“竽瑟之乐”的合奏谱 , 逻辑上也是自洽的 。
五.古代记谱规律刍议
前面的所有梳理 , 无非是为了建立一个逻辑 , 一个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 即:先秦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脉络;荆楚地区在这发展中的位置;同时代古文献记载中 , 文字描述和呈现的音乐在当时的样貌;当然还有出土乐器呈现的律学水准与乐理知识 。
这些都是为了对“破译”新发掘的先秦乐谱提供帮助 。
往下有点弄险 , 好在也是自己对这个领域阅读和思考心得的归纳 , 目的是打开对王家咀乐谱简牍释读的思路 , 总会有人做这个事 , 我做砖头挺好 。
1.它是乐谱
王家咀798号墓出土的那几支有奇怪符号的简牍 , 新闻中表达为“此类竹简属于首次考古发现 , 有可能是一种乐谱 , 但解读难度很大” 。 湖北的音乐考古有国内最强的专业力量 , 这种有节制的表达是出于考古学家的严谨 。
可以肯定此前释读的简帛文字中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符号系统 。
乐谱是记录无形之乐音的 。 化无形为有形 , 天下的乐谱必然是符号化、抽象化、有规律、可重复 , 越靠前越是为了方便口传心授形象记忆的;越靠后越是可以视奏可以记多旋律的 。 笔者反复揣摩王家咀简牍乐谱 , 临写了若干遍 , 复读了一堆书 , 深感它符合乐谱的所有形式规则 , 高度认同它是“乐谱”的表述 。
2.记谱的原则
无论什么记谱都必须解决几个基本问题 。 即:表达高低 , 表达疾徐 , 表达起始 , 再进一步则表达疏密 。
表达高低 。 所有乐谱都要记录音的高低序列 , 排列音程顺序 。 但这有个过程 。
8000年到1万年以前 , 人类只有单眼的笛子和哨 , 有声没音阶 。 在鸟腿骨上钻眼吹以后发现了音阶 , 吹管乐器在吹筒音的同时因为频率不同 , 进而发现了泛音 。 这时候有了音乐的概念 , 尔后再琢磨音乐规律 。
孔子之前100年的管仲在《管子·地员篇》提到“三分损益”即“五度相生律制”的记载 , 这是我国传统音律的基础 。
在欧洲 , 公元前6世纪 ,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也提出了“五度相生律” , 因此 , 五度相生律又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律” 。 尽管这个定理早为巴比伦人和中国人所知 , 不过毕达哥拉斯阐明了单弦的乐音与弦长的关系 , 同时他天文上像在乐理上一样 , 计算出了“地圆说” 。
管仲与毕达哥拉斯同样提出了五度相生的音乐理论 , 但此前都没有可见到的实际乐谱传世 。 王家咀墓在管仲之后的战国后期 , 这三支简的出现是管子理论的文本化 , 所以在人类音乐史上很重要!
表达音高是记谱的必须 , 不同文明和不同时代都会用一套符号方式代表它 。
表达疾徐 。 就是标记节奏 。
原始人高兴了敲木头敲石头 , 有空心的发觉共鸣好听 , 于是做鼓做磬 。 节奏是最原始的音乐萌芽 , 打击乐是所有文明最初的乐器 。
音乐不是打桩机 , 必须轻重缓急有起有落 。 四二拍、八三拍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 天下的节拍都从对称开始 , 乐舞共祖 , 跳舞转圈步法也得对称 , 不然绊蒜 。 后来舞蹈越跳越炫 , 有了三拍子 , 《阿细跳月》还有五拍子 。 拍子在中国戏曲里是“板眼” , 在民歌中是“气口” 。 除了极少数的个别 , 是乐谱就得有表示节奏或者板眼的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