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恺|专访|青年作家周恺:以执念安抚自己,抵抗庸常

2019年 , 再现历史烟云下众生相的长篇小说《苔》成为了文学圈的年度现象级作品:一个名叫周恺的“90后” , 凭借他的第一本书 , 斩获了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等二十多种奖项 。 次年 , 周恺极具先锋实验性的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又以一种与《苔》大相径庭的风貌出现 。 这让人们对他接下来的那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
今年8月 , 周恺的第三本书——小说集《少年、胭脂与灵怪》由中信出版·大方X楚尘文化推出 。 这本书收录了周恺的十篇小说 , 其中五分之四的作品写于2012至2014年 , 也就是他开始小说创作的头两年 。 书中故事大多发生在大渡河畔的川中小镇 , 有通过天窗窥视邻家的少年、镶着一只狗眼的男孩、为情所困的烟花女子、性征变异的阴阳人、去世六十年又找回家的奶奶……它们以方言叙述为主 , 包括他的第一篇小说《阴阳人甲乙卷》 。
周恺|专访|青年作家周恺:以执念安抚自己,抵抗庸常
文章图片

今年8月 , 周恺的第三本书——小说集《少年、胭脂与灵怪》由中信出版·大方X楚尘文化推出 。
书名《少年、胭脂与灵怪》也是周恺一早就定下的 , 这里的“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 。 当时有出版社抛出绣球 , 他就把自己已有的小说分成了三大篇章:“少年篇”“胭脂篇”和“灵怪篇” , 每个篇章下的小说分布均衡 。 后来书没出成 , 这些印有他最原始、朴素的写作冲动的文字就一直被搁置在了那里 。
“回头来看 , 我希望有些小说还能留着 。 ”这一次 , 周恺留下了八篇从过去走来的小说 , 再加上两篇写于2020年前后的近作 , 合成一本“从二十二岁走向三十岁”的作品集 。 “这些年的变化 , 最好的可能就是技术上的 , 比如更知道怎么样去把控叙述的节奏 , 去选择合适的词语 。 但我也怀念最初时的写作 , 觉得一件事或者一个故事值得写 , 那就去写 , 很少会去想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 那时候的自己 , 是最纯粹和自由的 。 ”
近日 , 周恺就《少年、胭脂与灵怪》和自己近十年的写作历程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 。 他目前就读于人大创造性写作专业 , 还是一个“新手奶爸” 。 生活被切成了一块块的小碎片 , 属于自己的写作时间少之又少 , 但他还是一直保持着每天“写点什么”的习惯 , 也正在创作一部当代题材的长篇小说 。
在一种近乎天真的执着里 , 他希望自己能在三十多岁的年纪写出或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 就像莫言写《透明的红萝卜》、张炜写《古船》 , 或者略萨写《绿房子》、加缪写《局外人》一样 。
周恺|专访|青年作家周恺:以执念安抚自己,抵抗庸常
文章图片

周恺 , 1990年生于四川乐山 。
【对话】
有的细节放到现在 , 可能就捕捉不到了
澎湃新闻:当人们说到自己最初的写作 , 可能会有两种感受 , 一种是觉得羞愧 , 悔其少作 , 一种是怀念 , 因为那个时候的写作充满了原始的热情和冲劲 。 我也想知道 , 当你翻阅这本书 , 回看自己最初的作品 , 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周恺:我想那时的作品应该是我的习作吧 , 回头去改的话会发现很多病句、不恰当的用词 , 反正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 但你说到的另一个方面 , 就是怀念那个时候的写作 , 这个确实也有 。 主要是刚刚开始写的时候 , 所有的经验和内容对我而言都是还没被写过的 , 都是崭新的 。 再加上那会儿写的题材 , 很多跟我的青春期或小时候有关 , 那个时候距离相对近一点 , 很多事都记得很清楚 。 所以当我回头去看那时的习作 , 蛮感慨的一点是很多细节如果放到现在去写 , 可能就捕捉不到了 , 有些感触也不会像当时那样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