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东进|从文学到舞台,红色电波声声不息(深观察)( 二 )


传统创新统一 , 彰显舞台魅力
话剧《铁流东进》充分运用台词语言、肢体表演、时空交织、场景转换、新媒体技术等舞台表现手法 , 在如何讲述故事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 高度写实与大胆写意的巧妙结合 , 使这部话剧充满了艺术魅力 , 是传统和创新统一的典范 。
例如表现李安本在第三团无线电培训班当教员的场面时 , 设计了两支竹竿来表现担架 , 模拟了人物坐在滑竿上被抬上山的感觉 , 也表现了三团官兵学习无线电发报的场景 。 这种源自于民间戏曲中的元素 , 在欢快诙谐的音乐中 , 将老百姓生命力的可爱和战士们生命力的鲜活跃然呈现于舞台之上 , 作品的天地一下就宽大了 。 角色设置上也向传统戏曲做了借鉴 , 杜南海又闷又有力量 , 是典型的文戏角色 , 而大刀、大牛、二牛这些角色都是用武戏的方式 。 这些都是基于传统的创新和延展 。
【铁流东进|从文学到舞台,红色电波声声不息(深观察)】话剧《铁流东进》整体上追寻英雄精神的叙事表达 , 是有关信念、理想和艺术的综合舞台呈现 。 这种精神是有凝聚力的 , 从排练厅到舞台 , 到表演、灯光、音乐、舞美各部门的有效配合 , 将理想的光亮一步步传递给观众 。 同时 , 基于传统文学的力量 , 作品完成了许多值得深挖的追问 , 比如曹禺式的对命运的追问 , 除李安本角色本身的体现外 , 彭大刀的那段独白:“闺女!俺要报仇……从那天起 , 这个世上只有彭大刀……” , 饱含了对战争、国难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更是对命运的追问 。 再比如老舍式的对世道的追问 , 在李安本祖孙二人的对话中也体现得特别充分恰当 。
话剧《铁流东进》是剧场、舞台功能有效开发利用的典范 。 其舞美布景设计抽象但巧妙 , 高高低低的白色积木 , 可以是阵地、是房子、是山峦 , 整体来说又象征着摩斯密码和电波 。 演员在舞台上 , 跳上跳下 , 跳入跳出 , 将表演和舞台环境融为一体 。 戏中最后一幕 , 当新四军战士们的群雕形象出现在舞台后方 , 群体的奔跑涌动和舞台旋转接口的表现 , 配合着灯光、音乐 , 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感和崇高感 。
演出谢幕时 , 观众热烈的掌声证明了这部话剧深挚入心的共情效应 , 展现了舞台艺术不可替代的巨大魅力 。 来自平面文学的人物 , 通过舞台表现具象起来 , 带动观众回望和致敬革命先辈走过的路 , 将理想信念形象化于红色电波 , 在心中永续 , 声声不息 。
(作者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