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三 )


杭州人游西湖 , 上午十点左右出门 , 下午六点左右回来 , 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 。 这天晚上爱虚名 , 一群群人争相出城 , 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 , 轿夫高举火把 , 在岸上列队等候 。 一上船 , 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 , 赶去参加盛会 。 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 , 又犹如梦魇和呓语 , 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 , 像聋子一样 , 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 , 像哑巴一样;大船小船一齐靠岸 , 什么都看不见 , 只看见船篙相撞 , 船与船相碰 , 肩膀与肩膀摩擦 , 脸与脸相对而已 。 一会儿兴致尽了 , 官府宴席已散 , 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 。 轿夫招呼船上的人 , 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 , 使他们早归 , 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 , ——簇拥着回去 。 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 , 人群慢慢稀少 , 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
这时 , 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 。 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 , 在上面摆设酒席 , 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 此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 , 光洁明亮 , 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 , 湖水重新整洗面目 。 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 , 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 , 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 , 拉来同席而坐 。 风雅的朋友来了 , 出名的歌妓也来了 , 杯筷安置 , 歌乐齐发 。 直到月色灰白清凉 , 东方即将破晓 , 客人刚刚散去 。 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 , 畅快地安睡 , 花香飘绕于身边 , 清梦非常舒适 。
赏析:
《西湖七月半》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 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累 , 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 , 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 。 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 , 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 , 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 。 文章表面写人 , 又时时不离写月 , 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 , 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主旨 。
农历七月半 , 正当月圆之际 , 此时游湖 , 本应赏月观景 , 文章一开头却说“一无可看” , 先将题目正面一笔扫倒 , 接着说“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从反面揭题 , 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抒写自己的观感 。 开头这闲闲两句 , 简练警切 , 不落俗套 , 且直接导出下文 。
接着即写“看七月半之人” 。 七月半游湖之人千千万万 , 何能遍看 , 作者自有手眼 , 即“以五类看之” 。
其一 , 是有身分、有地位的官僚 , 坐着豪华的大船 , 摆开丰盛的宴席 , 奴仆侍奉 , 演员献艺 , 船上灯火通明 , 声乐齐鸣 , 好不气派 。 这种人“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 , 即有意自炫而无心赏月 , 作者一语刺破此辈假冒风雅的嘴脸 。
其二 , 是豪富之家 , 千金闺秀 , 携带美貌家童 , 露坐于船上的平台上 , 哭哭笑笑 , 娇声娇气 , 左张右望 , “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 。 这一类人是乘机玩乐 , 本不想看月 , 也不必作出看月的样子 , 其有别于第一类者在于不借“看月”之名 , 虽然庸俗 , 却不假冒风雅 。
第三类 , 船上有声歌 , 有名妓闲僧随侍陪游 , 可见也非等闲之辈 。 浅斟低唱 , 颇有韵致 , 且“亦看月” , 较之“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和“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前二类人 , 似乎要风雅一些 。 作者用了四个“亦”字 , 正是比较而言 。 但这一类人虽然“亦看月” , 更重要的却在于“欲人看其看月” , 则不免有意做作 , 其“风雅”也要大打折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