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四 )


第四类 , 是一批市井好事之徒 , 他们与前三类大不同 , 不坐船 , 不乘车 , 衣衫不整 , 三五成群 , 在人丛中乱挤乱撞 , 专拣热闹处钻 。 他们大呼小叫 , 旁若无人 , 甚至假装酒醉 , 东倒西歪 , 手舞足蹈 , 嘴里哼着走了调的流行曲调 , 左顾右盼 , 洋洋自得 。 此辈“月亦看 , 看月者亦看 , 不看月者亦看” , 无所不看 , 而“实无一看” 。 他们以此为乐 , 什么雅与俗 , 统统不在话下 。 古往今来 , 大凡在人群簇拥的热闹场合都能碰到此辈 。 作者在此白描传神 。
第五类 , 是清雅之士 。 他们坐的是小船 , 船上还挂着细薄的帷幢 , 大约是不想露面吧 。 明净的几案 , 通红的沪火 , 煮好茶 , 慢慢地品味 , 二三好友 , 绝色佳人 , 一同赏月 , 确实雅兴不浅 。 但是他们不想被人看见 , 有的把小船隐蔽在树荫下 , 有的则悄悄地划向里湖 , 躲避喧闹的人群 。 他们在清净处得以从容看月 , 而不被别人看见 , 他们的看月纯是兴之所至 , 自然而然 , 并无做作之态 。
作者写五类人 , 观察细致 , 描绘生动 , 各色人等 , 无不现身纸上 , 而作者似乎不动声色 , 五个“看之” , 大有冷眼旁观之概 。 然而他的主观褒贬之情还是从笔下的形象中表现出来了 , 第一类是假冒风雅的官僚 , 第二类是无意风雅的豪门 , 第三类则欲显风雅而不免做作 , 第四类是不知风雅为何物的市井好事之徒 , 第五类是不欲显其风稚而真正风雅的文人雅客 。 作者对前二类人显然嗤之以鼻;对第三类有所肯定 , 也有所讥刺;对第四类虽然不作肯定 , 却似乎欣赏其放荡中亦有几分天真;对第五类则显然引为同调 。 五类人 , 依次写来 , 如镜头推移 , 声态各异 , 境界不同 。 纷杂的情景再现于笔下 , 作者并不现身评点 , 却于客观的画面中分雅俗、寓褒贬 , 兼有史笔与传神之妙 。
第二段写杭人游湖好虚名 , 凑热闹 。 “已出酉归 , 避月如仇” , 即喜欢白天游湖 , 像怕见仇人一样躲开月亮 。 袁中郎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也批评过杭人只爱白天游湖 , 不会选择时间 , 白白放过西湖最美的时刻 。 农历七月十五之夜 , 例应游湖 , 杭人出于好名 , 则成群结队而出 。 西湖在杭州城西 , 游湖须经城门 , 而城门关闭有定时 , 这一晚就多赏给守门的兵士一些酒钱 , 好晚些关门 。 二更以前 , 湖上人声乐声 , 闹成一片 , “如沸如撼 , 如魔如吃 , 如聋如哑” , 连下六喻 , 形容声音嘈杂 , 含糊难辨一 。 这一片刺耳的嘈音 , 破坏了西湖月夜的静谧气氛 。 这是写听觉感受的不堪 。 从视觉一面来说 , 则“止见篙击篙 , 舟触舟 , 肩摩肩 , 面看面而已” , 连用四个短句 , 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 , 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 。 拥挤中的人群 , 哪里还有兴致赏月 , 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 。 这与其说是游湖 , 不如说是赶市 。 “少刻兴尽” , 狂热的兴头维持不了多久 , 官老爷们宴席已散 , 衙役喝道 , 率先离去 。 船上的人也纷纷上轿 , 轿夫还以城门将闭来催促人们上岸 , 岸上的人也争先逐队进城 。 各色人等作鸟兽散 。 灯笼火把 , 排列成行 , 如闪烁的星星在夜幕中移动消失 。 真是来也匆匆 , 去也匆匆 , 莫名其妙 , 名为游湖看月 , 实与西湖风月毫不相干 。 这一段插叙 , 回应开头“西湖七月半 , 一无可看”的论断 , 具体描写 , 缴足其意 , 同时又为下文作铺垫和反衬 。
“吾辈始般舟近岸 。 ”最后一段从前面第三人称的叙述 , 突然转为第一人称的“吾辈” , 叙述角度变换了 , 加强了主观的抒情色彩 。 “始”字 , 很可玩味 , 表示喧闹嘈杂的场面一告结束 , 西湖恢复了宁静安闲的本貌 , 湖山美景即开始属于“吾辈” , “吾辈”也就开始登场了 。 “断桥石瞪始凉” , 这个“始”字 , 则表示被人踩热的石阶也刚刚退烧 , 恢复平静 , 这是一种外化了的心理感受 。 “此时月如镜新磨 , 山复整妆 , 湖复靧面”三句 , 则写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 , 唯“此时”才能有此感受 。 一规圆月 , 如新磨之镜 , 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 , 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 , 益发显得容光照人 。 此时 , 对景畅怀 , 与客纵饮 , “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 匿影树下者亦出 。 吾辈往通声气 , 拉与同坐” 。 “浅斟低唱者”即前文所写之第三类人 , 大醇小疵 , 还算有赏月雅兴;“匿影树下者”则为第五类清雅之士 。 五类人中唯此二者独留 , 故与之声气相通 , 有共同语言 , 拉来同坐 。 “韵友来 , 名妓至 , 杯著安 , 竹肉发” , 这四个短句 , 写相得共赏之乐 , 节奏欢快 , 心情亦极欢快 。 “月色苍凉 , 东方将白 , 客方散去” , 写通宵盘桓 , 兴尽方散 , 与前文众人游湖匆匆聚散恰成对照 。 兴尽而散 , 却并不急于回城 , 而复纵舟 , “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 , 香气拍人 , 清梦甚惬” 。 这个富有诗意的结尾 , 更显得雅韵流溢 , 余香沁人 。 可见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 , 一被俗人点污 , 则一无可看;一成为雅人的世界 , 则处处是诗 。 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 , 但也不免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