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雪糕进化史( 五 )


个人认为 , 是不是智商税 , 贵不是关键 , 只要不卖伪劣害人的产品就行 。
除了某两个害群之马 , 对大多数国产牌子而言 , 为什么好不容易把雪糕卖贵了 , 就非得说是智商税?哈根达斯当年更贵 , 现在也不便宜 , 为什么它就是理所当然?
卖得贵 , 是品牌的一种战略战略选择 。 有本事拿到这个溢价 , 就是品牌力的象征 。
生意无非两种 。 一个薄利多销 , 一个少卖高利 。
前者的代表是江南皮革厂 , 一个包几十块 , 每年全中国几百万人去买;将后者做到极致的是爱马仕等奢侈品 , 一个包80万 , 只卖给少数富人 。
无论哪种 , 都很赚钱 , 策略不同罢了 。
|中国雪糕进化史
本文图片

温州没有倒闭的皮革厂
回到雪糕上 。
蒙牛、伊利的雪糕 , 主要产品都集中在两三块钱一档 。
这两大乳业巨头 , 作为集上、中、下游于一体的企业 , 在奶源上不需要再采购 , 成本上直接就少一块;其次 , 作为国民老品牌 , 终端和渠道已经铺设得很广 , 深入到全国无限多的小店冰柜里 。
所以它们有资本做到薄利多销 。
其他的公司 , 成本上必然干不过老牌企业 , 渠道上更不用说 。 这种情况下想要出圈 , 就只能在品类上创新 , 打开特定的渠道 , 比如“高端化” , 把单价提上去 , 做成类似社交货币这样一种形式 。
更关键的一点 , 雪糕行业很特殊:中国人均冰淇淋消费不足三公斤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除了蒙牛、伊利这样的巨无霸 , 其他玩家选择薄利 , 几乎等于找死 。
这是雪糕卖贵的基本逻辑 , 即选择的结果 。
|中国雪糕进化史
本文图片

也许少有人关注 , 前两年 , 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光明”冰砖 , 甚至在大本营上海 , 也陷入到在便利店近乎消失的窘境 。 原因显而易见 , 只是因为它17年没涨过价 , 利润太低 , 渐渐失去了进入便利店的资格 。
但 , 进不了冰柜≠没有市场 。
2018年夏天 , 苦苦寻找不到又嘴馋的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 要求光明冰砖涨价 。
|中国雪糕进化史
本文图片

光明乳业公司也懵了 , 说“我涨了5毛钱啊 , 你们没发现吗” 。
这等奇特景观 , 在全世界恐怕也难找到第二个 。
|中国雪糕进化史
本文图片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悖论:一个定价良心的雪糕厂想要活下去 , 就只能越卖越贵 。
更何况 , 国产雪糕凭什么不能卖得贵?
2015年 , 哈根达斯赚走了行业70%的利润 ,原因只是因为它卖得贵 。 之所以敢卖得贵 , 无非广告模特洋气、故事讲得好:吃一口能尝到爱情的滋味 。
没必要去妖魔化 。 我们甚至应该期待 , 中国的品牌出现一些高溢价产品 。
过去十几年 , 随着空调普及率越来越高 , 民众需要用雪糕来解暑的需求 , 大大降低 , 更多是将其当做一种消遣的甜品 , 或者是朋友圈的点缀 。
雪糕 , 如果仍只有够冰、够甜这两点 , 在特定场景必然会失去竞争力 。
|中国雪糕进化史
本文图片

正是这种需求上的根本变化 , 才让各种网红雪糕各领风骚 , 营销开始大于产品本身 。 不断推出各种奇葩口味 , 也许是在挑逗消费者的味蕾 , 但更多的还是在博眼球 , 使出浑身解数向我们的钱包招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