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陈昭瑛丨人作为“类的存有”:荀子人文精神重探( 九 )


三年之丧 , 何也?曰:称情而立文 。 ﹝……﹞创巨者其日久 , 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 , 称情而立文 , 所以为致痛极也 。 (〈礼论〉)
在这段话中荀子两次提及「称情而立文」 , 这段话意味无穷 。 首先 , 荀子指出三年之丧包含两个部分:形式(文)与感情(情);其次 , 他指出情对文具有优先性 。 「情」与「文」的互动相依乃是儒家文学理论中的核心命题 , 而其起源就在荀子这段话中 。 荀子对儒家美学的先驱地位仍有待好好的评估 。 荀子认为三年之丧是人的情感表现的至高无上的形式 , 所谓「人道之至文」 , 是「文之至」 , 也是「情之至」 。 在这儿「情」指孝子丧亲之痛 , 「文」是指一切三年之丧的节文 , 即「礼义之文」 。 就像伟大的艺术品一般 , 最好的礼是「情文俱尽」 , 亦即情文都各自淋漓尽致地发挥 , 同时又能相符相应;次好的礼是「情文代胜」 , 亦即情胜文或文胜情 , 即俗话所说情溢乎辞或辞溢乎情;下一层次的礼是「复情以归太一」 , 也就是有情无文 , 即有孝子之情而乏礼义之文 。 实则尚有最下一层的礼 , 即有文无情 , 亦即人子完全不感到丧亲之痛 , 只是行礼如仪 。 这已不是丧礼 , 所以荀子未将之并论 。 无情之文非真正的礼 , 就像没有感情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艺术 。 荀子批判道:「一朝而丧其严亲 , 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敬 , 则嫌于禽兽矣 。 」(以上引文皆出自〈礼论〉)我们再次看到人与动物的对照 。
上述这些篇章足以挑战视荀子为外在道德论的论述 , 也足以回答以儒家为道德形式主义的质疑 。 作为「三年之丧」之最睿智也最坚强的辩护者 , 荀子不仅发展出系统的礼论 , 也发展出文化的美学 , 而这对儒家美学奠定了永恒的基石 。 荀子的贡献在儒学史上可以称之为「美学的突破」 。
让我们回到动物对其族类与故地的爱恋的一段话 , 当荀子认为「有生之属莫不爱其类」以及「故人之于其亲也 , 至死无穷」时 , 荀子为人之爱其族类、爱其亲的爱赋予生物学的根源 。 对荀子而言 , 孝子之情是内在的 , 甚至内在到本能的底层或DNA 。 对「孝」进行如此激进的呈现 , 实与孟子之性善说在精神上并无二致 。 长期以来 , 我们一直强调孟荀的差异性 , 也许现在是留意他们的血缘关系的时刻了 。 作为儒学开创时期的绝代双璧 , 孟子与荀子的交光互映肯定比他们的分离更能在未来为处于后现代时期的儒学创造新的高峰 。
【注释】
[1] 康有为:〈长兴学记〉(1891) , 《康有为全集》第2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0年) , 页387 。
[2] 康有为:〈答朱蓉生先生书〉 , 《康有为全集》第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7年 ) 。
[3] 康有为:〈桂学答问〉(1894) , 《康有为全集》第2集 , 页54 。
[4]《续修四库全书?子部?西学译著类?12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2年) , 页3
[5] 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 , 《饮冰室全集》2(北京:中华书局 , 1989年) , 页47 。
[6] 章太炎论荀子一段参考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5年) , 页68-75 。
[7] 前揭书 , 页42-45 。
[8]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2008年) , 页336 。
[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84年) , 页359 。
[10] 见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63年) , 页115;任继愈:《中国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74年) , 页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