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有 , 这是由于人不仅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将社群视为自己的对象 , 并且人将自己视为现存的、活生生的类 , 视为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有 。 」[79]这段话中「实践上」(practically)指出人与其社群之间的互动 , 而「理论上」(theoretically)则意味着人也是「思想的存有」(thinking being) 。 [80]「思想」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主因 。 马克思说:「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同一的 , 它不能区别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 。 它就是它的生命活动 。 但是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 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 」[81]这一「自我意识的存有」(self-conscious being)也是「独特的个体」 , [82]他的独特性在于他与其它人类的结合 。 因此 , 他是「一个真正的个别的又是社群的存有 , 他就是这个整体 , 理念的整体 , 是那个被思考被经验到的社会之主体的存在 。 」[83]这个理想的整全的人是作为社会(社群)的主体存在 , 这样的主体存在与荀子所论的「圣人」是多么神似!马克思认为整全的人通过自由的劳动来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 , 荀子则主张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成为圣人 。
在马克思 , 人类实现自我的障碍是「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r) , 这一概念的灵感来自黑格尔 。 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 , 自我异化以及对此异化的克服就形成了精神(spirit)的辩证历史 。 就如黑格尔喜欢引用的《圣经》中的话:「击出创伤的手也就是医治创伤的手 。 」当精神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自我异化而回到自身时 , 就成了绝对精神 。 [84]青年马克思精巧地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用于他的新焦点:劳动 。 马克思融铸的「异化劳动」非常感人地刻画出劳工阶级可歌可泣的命运 。 马克思批判道 , 在资本主义社会 ,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 , 即劳动的产品 , 现在成了外在的存有 , 站在劳动的对立面 , 作为一股独立于劳动者的力量 。 」[85]这是「人的贬值」、「人类世界的贬值」 。 [86]因为劳动的产品对生产它的劳动者而言完全变成一个外在的异己的东西 , 劳动者不能拥有自己劳动的成果 , 他生产得越多 , 他就越贫穷 。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劳动?是「自由的活动」(free activity) 。 [87]在界定「自由活动」时 , 马克思是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出发的 , 一如孟子和荀子也总是从人和动物之辨来界定人的本质 。 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它们自己 , 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 」[88]另一区别在于人拥有美感 。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来构造 , 而人知道如何按照一切物种的标准来生产 , 也知道如何用适当的标准来衡量对象 。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 。 」[89]美也是荀子用以区别人与动物的判准 。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 。 荀子认为即使动物也拥有本性之善 , 因此惟有教育和生活的美感可以区别人与动物 。 〈礼论〉有一段感人的文字叙述动物对其族类的爱 , 并将之引申到孝子之情:
凡生天地之间者 , 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 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 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 , 越月踰时 , 则必反铅;过故乡 , 则必徘徊焉 , 鸣号焉 , 踯躅焉 , 踟蹰焉 , 然后能去之也 。 小者是燕爵 , 犹有啁焦之顷焉 , 然后能去之 。 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 , 故人之于其亲也 , 至死无穷 。
这段话是荀子在为三年之丧辩护的脉络中提出的 。 徐复观注意到这段话 , 因此认为荀子又主性善又主性恶 , 其思想有「内部的矛盾」 。 [90]「三年之丧」在孔子的时代 , 甚至孔门内部都是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 宰我与孔子的对话已凸显「三年之丧」的危机 。 荀子在礼的思想上不仅继承孔子 , 他更对孔子的终极关怀──三年之丧进行最有力最动人的辩护 。 荀子就从一个常常被问及的问题出发:
- 博物馆|之江轩丨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
- 荀子·礼论|王正丨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
- 苏轼|诗词丨人生不苦短,老来须尽欢
- |荀子日课475丨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 |【名家讲堂】《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一集:生逢乱世的荀子
- |夜读丨人到中年,三种“碗”不要端
- 鲁哀公|荀子日课465丨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
- 荀子·劝学|陈光连丨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之异同
- |荀子日课464丨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大圣
- |荀子日课460丨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