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 Gattungswesen)和「类的生活」(species life, Gattungsleben)对《巴黎手稿》和我们现在的讨论是关键性的 , 这些概念来自费尔巴哈(Feuerbach, 1804-1872) 。 人作为类的类意识、类生活可以说是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一书中最核心的概念 , 费尔巴哈指出人不只意识自身是一个个体;他还意识自己是人类的一员 。 费尔巴哈因而主张人的这种自觉为「类」(species)的能力便是人的本质 。 马克思巧妙地将这些概念移植到他的共产主义思想 。 之后卢卡契(Georg Lukács, 1885-1971)又将「类的存有」转化为「社会存有」 , [63]以加深这个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 对费尔巴哈而言 , 人只有在能够掌握自己与自然之间的统一 , 自己与同类的其它成员之间的统一 , 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的实现 。 当时摩根(L. H. Morgan, 1818-1881)的《古代社会》(Ancient Society)的出版带动一个新学科「人类学」 ,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因此称呼他们在哲学脉络中提出的「人作为类的存有」的新思维是「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
费尔巴哈是从对基督教的批判出发的 。 他认为宗教 (指基督教)是人对自己本质之无限性的意识 。 [64]信仰是人对自己之神性的信仰 。 [65]上帝并非真实的客观的超越的存在者 , 上帝其实是人的完善性的化身、人格化 。 他说:「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 , 然后 , 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 。 」[66]费尔巴哈认为上帝就如康德所说是人格化了的道德律 。 [67]「上帝是人自己的良心」 。 [68]「上帝对我的爱 , 不外就是我自己的被神化了的自爱 。 」[69]费尔巴哈认为基督教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 因为基督教缺乏类的意识 , [70]只着眼于个体 。 [71]个体独对上帝 , 上帝是超绝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 。 这一对一的关系远比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来得重要 。 人作为类的存有具有自然的起源 , 但基督教否定人的自然起源 , 圣子的诞生是通过非自然的方式 , 复活的奇迹也是对自然律的否定 。 自然是被造物 , 当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 , 「自然或世界是被造出来的 , 是命令的产物 。 」[72]因此基督教没有真正的宇宙论 , 对自然、世界、宇宙缺乏美学的直观 。 费尔巴哈指出当泛神论者赞美自然之美 , 每个世代的基督徒则都宣说世界的没落 。 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 没有认识到人的自然属性 , 也就无法从类的概念来掌握人的本质 。
如果说在费尔巴哈思想中与类生活相对立的是基督教的个体 , 则在马克思中与类生活相对立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体 。 马克思不满费尔巴哈等黑格尔后学将一切思想化为宗教的、神学的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青年黑格尔学派则批判一切 , 到处用宗教的观念来代替一切 , 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 。 」[73]不仅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和意识都被归入宗教和神学 , 「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 , 总而言之”一般人” , 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 。 」[74]马克思认为这样的宗教化 , 未能触及生产生活中的人 , 亦即实践中的人 。 他批判道:「费尔巴哈没有看到 , ”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 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 , 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 」[75]他认为费尔巴哈的「类」也是有缺陷的 , 他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 ,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 」[76]因此马克思认为对人作为「类」的理解必须再推进一步 , 到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77] 。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根据宗教来区别人和动物(即人有宗教 , 动物无宗教)是不够的 ,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78] 。 在《巴黎手稿》 , 马克思更是一再强调人的生产生活就是类的生活 。 这种以「类」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形成一种社群(community)的理想 , 男人和女人能够在其中自由地实现他们的潜能 , 并且与其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马克思主义称这样一个在其中自我得以实现的社会为「无阶级社会」(classless society) 。 当代新儒家误以为马克思主张阶级斗争 ,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描述性概念(descriptive concept)和规范性概念(normal concept, prescriptive concept)有所混淆 。 事实上 , 阶级斗争是描述性概念 , 马克思、恩格斯用来描述人类的历史发展 。 而他的规范性概念是无阶级社会 。 从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主动的、互惠的、互相转化的关系来界定人性 , 这一定义与荀子定位人为参与在天地人三合一之中的类 , 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
- 博物馆|之江轩丨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
- 荀子·礼论|王正丨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
- 苏轼|诗词丨人生不苦短,老来须尽欢
- |荀子日课475丨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 |【名家讲堂】《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一集:生逢乱世的荀子
- |夜读丨人到中年,三种“碗”不要端
- 鲁哀公|荀子日课465丨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
- 荀子·劝学|陈光连丨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之异同
- |荀子日课464丨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大圣
- |荀子日课460丨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