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类的存有」:荀子人文精神重探
作者:陈昭瑛
来源:原载《原道》第19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
一、前言
儒家一向被视为人文主义 , 荀子更被视为儒家人文主义的高峰 , 本文将尝试挖掘荀子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 。 本文不取天人对立或两分的角度看荀子的人观 , 而从荀子所谓「人参天地」的思想去看人在此天地人合成的「参」之中的地位 。 《荀子》英译本多译此「参」字为trio , 非常贴切 。 天地人如三重奏 , 共谱宇宙和谐的大乐章 。 人不是以「个体」身分参与此一天地人三重奏的整体 , 而是以「类」的身分参与在天地人的化育活动之中 。 若从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类的存有」(species being)的概念来看荀子 , 我们会发现荀子所定义的人便是「类的存有」 , 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哲学人类学可以提供荀子思想诠释的现代观点 。
二、当代荀子学中的相关论述
二十世纪的荀子学和许多传统学问一样面对着现代转化的课题 , 荀子身上因此被贴了许多西方学术的标签 , 有些标签具有启发性 , 有些标签则有张冠李戴之嫌 。 康有为即使不是最早解放荀子的第一人 , 至少是很早的一位 , 他在十九世纪末即开始这一工作 , 他认为荀学乃是人学 , [1]并极力为性恶说辩护 , 认为「昔宋人不达伪字之诂 , 遂群起而攻荀子 。 」[2]并认为「宋儒言变化气质之性 , 即荀子之说 , 何得暗用之 , 显辟之?」[3]1903年 , 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 书名译为《群学肄言》 , 严复是以「群学」译sociology 。 他在〈译余赘语〉中指出荀子与西方的群学暗合 。 [4]第二年1904年梁启超在《中国法理发达史论》中称荀子为「社会学之巨擘也 。 」[5]但康有为、梁启超仍然认为荀子是次于孟子的 。 十九、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最尊荀子者则非章太炎莫属 , 他于1897年发表〈后圣〉一文 , 认为孔子之后唯荀子可称后圣 , 并陆续发表〈尊荀〉、〈视天论〉、〈菌说〉、〈儒术真诠〉等文倡导「尊荀」 , 他也尝试将荀学与西方社会学合观 , 并从自然科学观点看荀子天论 。 [6]1905年 , 刘师培发表《周末学术史序》 , 认为可从西方心理学探讨荀子性恶说、可从西方逻辑学探讨荀子名学 。 [7]可以说这一股荀学复兴与西潮的冲击息息相关 , 也为之后胡适、冯友兰等中国哲学史家在定位荀子时提供了西学的参考架构 。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十一篇专论荀子 , 而孟子被放入第十篇「荀子以前的儒家」 , 似乎延续着章太炎尊荀的路线 。 胡适认为荀子「天人之分」的思想是以老子「无意志的天 , 来改正儒家墨家的“赏善罚恶”有意志的天;同时又能免去老子庄子天道观念的安命守旧种种恶果 。 」因此就如同培根的勘天主义(conquest of nature) 。 [8]新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将孟子视为唯心主义 , 将荀子视为唯物主义 。 [9]侯外庐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纲》和任继愈《中国思想史》皆以荀子为唯物主义 , [10]可以说是共产主义「新中国」对荀子研究的定调 。
当代新儒家的荀子学是另一值得关注的对象 。 当代新儒家不论内部有何种差异 , 作为一个学派仍有诸多共通倾向 , 如浸润于宋明理学的传统 , 这一传统重孟子而轻荀子 。 在朱子(1130-1200)所建构的从孔孟到北宋五子的道统中 , 荀子是缺席的 。 在朱子的系统中 , 荀子的缺席是可以理解的错误 , 但却是儒学史的损失 。 当代新儒家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对荀子作出较低的评价是情有可原的 。 1969年徐复观出版《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 [11]有专章论荀子 , 即第八章〈由心善到心知──荀子经验主义的人性论〉 。 他认为荀子思想「以礼为中心」[12]这是没有疑议的;又言「由周初所孕育的人文精神 , 到了荀子而完全成熟 。 」[13]此亦中肯之言 。 但他对荀子的总体评价则未尽符合荀学真貌 , 如谓:「他的一切的论据 , 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 。 」[14]「他是完全立足于以见闻为主的外在经验之上 。 」[15]如认为荀子「主张天人分途」 。 [16]荀子的「心」「除认识作用及综合地欲望之外 , 是一无所有的 。 」[17]他并说荀子「对于学 , 并不是从知开始 , 而是从君、师、势等外在强制之力开始 。 」[18]「孔子将礼内化于仁 , 而荀子则将礼外化为法 。 」[19]很可惜的是 , 荀子对人心认识作用的精微分析 , 对人心之道德性与知识性之关系的细腻建构 , 对天人关系分中之合的深刻体察 , 对礼乐之内在情志与外在形式之统一的要求 , 都未能在徐复观这位精神气质与他相近的现代儒者中获得同情的了解 。 徐复观认为周初人文精神在荀子人文主义中达到高峰 , 从原始宗教解放出来的人文精神在荀子思想中得到极致的表现 。 徐复观的判断是基于他对荀子天人观的看法 。 徐复观和许多学者一样认为在荀子思想中天人关系是分离的 , 并且荀子的人文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分离 。 在下一节我将检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注释以及英文翻译 , 来考察荀子「天人之分」思想的复杂性 。 我们再回到徐复观 , 当他指出相对于孔子将礼内在化为仁 , 荀子是将礼外在化为法时 , 他和许多学者一样以「内在」、「外在」的二分法来看荀子的人性论 , 亦即认为荀子所论之「人性」为恶 , 其善是外在的 。 事实上 , 荀子从孔子的「仁」发展出非常精致的礼论 , 并未造成礼与仁的疏离 。 礼 , 基于它的内在固有的本质 , 确实拥有外在的形式 , 在其仪式性的展演中也确实可以被视为「仁的外在化」 。 然而 , 这并不意味着礼因此就缺少内在生命 。 从美学的立场来看 , 礼既要求形式也要求内容 , 才能构成一个整体 。 在荀子思想中 , 完美的礼就如同艺术品一般 , 是既有形式美也有内在灵魂的 。 对荀子而言 , 缺乏内在情志的礼不是真正的礼 。
- 博物馆|之江轩丨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
- 荀子·礼论|王正丨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
- 苏轼|诗词丨人生不苦短,老来须尽欢
- |荀子日课475丨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 |【名家讲堂】《荀子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一集:生逢乱世的荀子
- |夜读丨人到中年,三种“碗”不要端
- 鲁哀公|荀子日课465丨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
- 荀子·劝学|陈光连丨荀子渐化思想与庄子、禅宗之异同
- |荀子日课464丨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大圣
- |荀子日课460丨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