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翔|讲座|哲学在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 七 )
彭老师在书里面也讲了好多宋明儒学的内容 , 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 你会看到宋明儒学一定是把整个佛学的挑战全部收纳进来了 。 朱熹全集有几十卷 , 它是全覆盖的 , 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史子集都有回应 , 然后形成一套新的叙事 。 宋明之后 , 儒家重又回到了主流 。 他有博大胸怀 , 不是说佛教不看 , 道教不看 , 自说自话说一套 , 那是没人会理的 。 隋唐时候中国最一流的头脑全在寺庙中 , 到宋明以后又回归儒家 。 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中国人应有的胸怀 , 中国人从来都有“天下”意识 。 今天的世界 , 绝不应该我们自说自话 , 没人理你 , 一定要有能力把世界包容进来 , 提供一个更好的方案 , 在这个意义上 , 传统思想才会有生命力 , 才能够不光打动中国人 , 还能打动同处这个时代的其他人 。 我觉得彭老师的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 , 他也给出了自己思考的路径 , 以及在我们现在再来做中国哲学时应该有的基本素养 , 这些方面他在书里都给出了非常好的论述 , 非常系统 , 也非常完整 。 既有系统性论述 , 也有具体的casestudy , 案例性研究 。 我觉得对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给出了一种积极的思考 。
黄韬:孙老师结合他自己的研究 , 对中国哲学在今天的世界当中应该处于怎样一个位置 , 而且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 去面对整个世界 , 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 同时也表明他跟彭老师的许多看法不谋而合 。 接下来 , 有请刘梁剑教授 , 他在华东师范大学做系主任 。 华东师范大学实际上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镇 , 我们都知道冯契先生 。 我想您也一定是有自己的高见 。
刘梁剑:刚才听彭老师的讲话 , 大家也能感受到他非常通透的一个特点 。 我觉得这个“通” , 一个是说 , 他对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有很深的了解;另外一个主要是见识上的“通” , 能够“打通” , 更超越特定的哲学传统 , 有更好的见解 。 而“透”方面也就是见识的“深” 。 “通透”就是说 , 我们可以用非常日常的语言 , 把我们想的问题表达出来 。 虽然寥寥数语 , 也可以看出一个学者后面几十年的功力 。 这是我读这本书以及参加讨论首先获得的感受 。
另外 , 我越来越觉得 , 有时候聊天是一个做哲学的非常好的方式 。 在聊的过程里 , 尤其像刚才听彭老师、孙老师讲他们的一些看法 , 会激发我对一些问题的很多想法 。 这些想法有些可能在聊天之前就有 , 但是比较朦胧 , 在聊的时候就会激发出来 。 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对话或者聊天特有的一个妙处 。 我觉得这种方式可能也可以用来讲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的关系 。
刚才彭老师特别讲 , 中国哲学一开始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就有比较哲学的意味 。 比较哲学也是在中西对话中显现的 。 我们讲比较哲学 , 会有一种印象 , 中国哲学在那 , 西方哲学在那 , 都是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的 , 我们看两个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有什么相异的地方 。 这大概是做比较哲学的初步印象 。 实际上 , 比如说像牟宗三、唐君毅等等 , 这些都在彭老师的书里面提到的 , 我觉得他们做比较的时候 , 除了求同求异之外 , 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里面 , 达到对中国哲学的一种新的理解 , 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 。 在这个时候你会看到 , 它就是一种中西的对话 。 一个哲学家 , 通过自身头脑的运思的努力 , 把不同的哲学传统带进来 , 然后会产生出原来在比较或者对话之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没有的东西 。 我觉得这个就是对话或者比较所呈现出来的特别的魅力 。 不管是现场的 , 还是我们面对典籍反映出来的思想家之间的对话 , 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
- 李之仪&北宋词人李之仪,这十首词作,暗含处世和人生哲学,读懂受用一生
- 哲学|不确定时代,我们需要哲学
- 知性#人生哲学中对感性、知性的探讨
- 学术$优美的哲学与艰涩的学术
- 经典!黑格尔的哲学经典“存在即合理”,好多人都理解错了!
- 桥社&欣赏3个裸体黑人油画,奇异动态美,彰显画家前卫的艺术哲学意味
- 亮剑|《亮剑》里隐藏的职场管理哲学——职场上人才的来源和管理
- 讲座#新南街道:玉带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讲座
- 哲学|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 中国传统文化&鬼谷子的处世哲学:做人不能太老实,记住这4句话让你更有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