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2011年 , 当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第一次来到东帕米尔时 , 就被“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和喀拉库勒湖壮丽的景色所震撼 , “当时我心里就想 , 帕米尔古称葱岭 , 是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之地 。 我想知道丝路究竟经过哪一座山口、哪一条河谷 , 很想重走一次 , 目睹玄奘当年见过的同样景象 , 体验同样的感受 。 ”
这样的“重走”历时八年 , 通过二十几次实地考察和大量的文献研究 , 侯杨方足迹遍布帕米尔、南疆、罗布泊、中亚、南亚 , 对丝绸之路做了世界首次的“精准复原” , 用文字、地图与图像著成新书《重返帕米尔》 , 呈现给读者一幅帕米尔丝路的生动画卷 。
为何要精准复原丝绸之路?为何选择具有较高难度的帕米尔地段进行考察?怎样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实现路线复原?7月16日下午 ,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外滩12号私行空间举办了“对话千年行者 , 重返历史现场——《重返帕米尔》新书首发式” 。 现场 , 侯杨方与上海文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祝君波展开对谈 。 在活动现场 ,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专访了侯杨方 , 请他分享了写作《重返帕米尔》的体会 。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教授侯杨方
真实的玄奘是“优秀的创业者”
澎湃新闻:非常有趣的一点是 , 在《重返帕米尔》中不仅写到了你对丝绸之路的考察 , 也提到了玄奘以及他所不为人知的真实一面 , 为什么会花费那么多笔墨去介绍玄奘这个人物?
侯杨方:因为我在帕米尔精准复原的这段路线就是玄奘回国经过的路线 , 而单纯的自然地理是没有人文气息的 。 我们说“看山是山 , 看山不是山” , 帕米尔虽然很漂亮 , 但是在自然地理的维度上看 , 我们看到的不过是雪山鲜花这些东西 。 所以一定要带入自己的想象 , 想想看有什么样的主人公行进在这个路上 。 我们需要一种千年间对话式的情景 , 需要一个明确真实的人物来承载这种想象 。
真实的玄奘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 。 其实我觉得日常生活中你未必会喜欢他 。 他个性太强烈 , 处于鄙视链特别高端的位置 , 对很多人都很瞧不上 。
我走这条路 , 主要是根据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提供的线索 , 当然这本书以及所有的纸面资料都并不是我们复原所依赖的证据 , 只是一个线索 , 所以当然要提到这个人 。 而且《大唐西域记》是写给唐太宗的内部报告 ,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个性 , 处处体现对所经各国的鄙视 。 我们首先了解玄奘这个人 , 然后真正到帕米尔的时候 , 在同一个山口、同一棵树底下 , 你会想象1000多年前他就这样过来的 , 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交流 , 就非常有意思 。
澎湃新闻:走完了玄奘所走过的丝绸之路 , 你现在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侯杨方:我个人理解的玄奘 , 可能和很多人理解的不太一样 。 比如说玄奘有很多的粉丝 , 不仅有大众的粉丝 , 而且像斯坦因、斯文?赫定、寇松也是他的粉丝 , 他们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 。 斯坦因、寇松、斯文?赫定都是和玄奘差不多的人 , 他们都是意志特别顽强的人 , 并且对自己的智力体力都特别自信 。 虽然他们不在同一时代 , 也不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的人 , 但是他们都在玄奘身上看到了自己 。 他们行走在帕米尔高原的时候 , 有充分的代入感 。 像斯坦因每次走过“不忍岭” , 虽然他误认为是玄奘经过的地方 , 但是他都要缅怀自己的“中国保护神”玄奘 , 这是一种千年的对话 。 否则一个人走了几个月 , 没有一个精神支柱的话 , 是非常孤单无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