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三 )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图片

玄奘的葱岭(红框)与现代帕米尔高原(绿框)的范围示意(均不包括平原)
世界首次“精准复原”丝绸之路
澎湃新闻:从2013年4月起 , 你策划主持了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对整体帕米尔高原的系列考察 , 为什么选择帕米尔高原地段?除了你个人的爱好之外 , 你觉得帕米尔高原地段在整个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侯杨方:帕米尔高原地段处于丝绸之路中间 , 也是国家边防的重中之重 。 如果你夏天去喀什 , 向西边和南边望 , 从直线距离100多公里以外 , 可以看到巨大的雪墙闪闪发亮 , 那就是帕米尔高原 , 它就是我们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 , 可以提供非常好的保护 。
但是与此同时 , 它也会带来一些交通上的不便利 , 但是随着314国道(喀喇昆仑公路)的扩建和整修 , 这个问题正在慢慢得到解决 。 对于纯粹的游客来说 , 如果想了解丝绸之路 , 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两个方面 , 景色最壮观、最动人、最值得去的就是帕米尔高原 。
澎湃新闻:读者普遍反馈说这本新书的可读性很强 , 作为一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类书籍 , 你觉得这本书有哪些学术上的突破 , 是否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
侯杨方:从精准复原的角度上讲 , 这本书中所完成的精准复原应该是第一次 , 全世界没人做过 。
我个人认为 , 在我之前 , 对丝路复原贡献最大的就是斯文?赫定、斯坦因和寇松 , 寇松就是唐顿庄园的原型之一 , 是英国外相 , 还做过印度总督 。 但是他们都读不了《大唐西域记》的原文 , 只能读英文和法文的版本 。 英文和法文里面很多翻译错误 , 尤其是比较细致的地方 。
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池西派一大流 , 池东派一大流 。 ”“派”就是发源的意思 。 但是他们不知道 , 只是说附近有条河 , 这个就很容易导致读者误判了 。 书的译者是儒莲这一批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东方学家 , 其实他们是懂中文的 , 但是不精通 , 只能似是而非的翻译 , 就误导了这些探险家 。 所以在纸面资料的线索方面 , 他们因为语言障碍 , 没能完全准确掌握《大唐西域记》的真实线索 , 这是他们的很大的一个局限 。 另一个是现代的技术优势 , 现今的科技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 比如有越野车、GPS等等 , 所以我的效率和准确度会比他高很多 , 纸面资料也更加精准 , 比如我有大量的美苏军事地图 。 补充一点 ,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 本书无法配备精准的地形图 , 但读者可以配合我制作的网站《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阅读 。
即使单纯在纸面到纸面的研究方面 , 也有一个贡献:即学术史的梳理 。 我把欧洲最早的关于玄奘的论文全部看了一遍 , 包括德语版和法语版的 。 你能想象吗?1836年欧洲人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 但当时他们也就是在纸面上猜想 , 没到过实地去考察 , 但是正因为有19世纪早期开始的这些研究 , 才有了之后斯文?赫定等人的实地探险 。
为什么欧洲人执着于探索异域?因为当时整个中亚 , 尤其是帕米尔地区 , 在地图上是一片空白 , 没人来过 , 也没有测绘 。 所以他们是从探险的角度 , 还有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英国俄国当时在争霸中亚)不断开始探险 。 我将有关丝路的重要学术史都梳理了一遍 , 从1836年法国人、德国人首次着手研究以后的全部观点 , 在研究过程中都有引用 。 在此之前 , 我觉得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是有所欠缺 , 包括季羡林等人校注的《大唐西域记》 , 对很多19世纪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