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四 )


澎湃新闻:为什么之前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上比较薄弱 , 是因为之前条件还不够吗?
侯杨方:我觉得是因为条件的关系 。 比如说1836年欧洲学者的论文 , 现在我们在国外的线上国家图书馆里面都能找到 , 已经没有版权限制了 。 以及儒莲、比尔的那些英译本、法译本都能在网络上看得到 。 当时的我们的图书馆是不可能有这些文献的 。
现在的网络发展确实很快 , 把这些全部变成共享的了 。 所以这些文献我们都可以阅读 。 那个时候也没有条件去实地探险 。 英国人、俄国人、德国人都是19世纪下半期以后才逐渐派探险队来到帕米尔高原 , 那时候已经是1860年代了 。
澎湃新闻:这两年迎来了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热潮 , 关于丝绸之路的书也出得特别多 , 很好奇在你看来这样的热潮当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普遍的问题?
侯杨方:普遍问题就是很多人都没有实地考察 , 只是在书斋里想象 , 从文字中推演 。 越是信息时代 , 想获取真信息的困难度越高;而且越是信息时代 , 想象力越贫乏 , 获取真相的成本就越来越高 , 因为人们的头脑中被塞满了垃圾信息 。 从传统的历史学或者是文献考证方面 , 做的比较好的丝路研究确实也有 , 但是基本上都停留在对文物与文书的解读 , 和真实路线没关系 。
这些研究最多讲路线从阿克苏到喀什 , 这是很模糊的表述 , 还停留在正史《地理志》的水平 。 这一路上是什么情况?几百公里的路线怎么画、怎么走?没人知道的 。 或者就是一个个地点的研究 , 但是一个个古城和遗址之间是怎么连在一块的?它没有解释 。 我还是喜欢研究地理和路线 , 找到路线比找到一个个遗址点要困难多了 , 它是个连续性的变量 , 中间不能有缺环的 , 你必须要自己真正走过、走通 。 当然 , 这样的热潮也是迎合了都市人对“异域”的兴趣 , 把握住一个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 叫异域的想象 。 内地人对西北的想象可能是大漠黄沙、浪漫古城 。 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这是违背常识的 , 作为一条商路 , 丝绸之路不可能在气候恶劣的沙漠里 。 所以就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 , 信息制造越来越繁荣 , 但是想象力越来越贫乏 , 因为得到真正的原创、有质量的信息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 因此希望这本书能找开读者的想象力边界 。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图片

帕米尔塔吉克牧民转场 , 活着的丝绸之路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图片

坎达尔达坂 , 玄奘翻越“大石崖”之处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图片

“池东派一大流”的伊斯提克河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
本文图片

【|专访|侯杨方:重返帕米尔,追寻玄奘与丝绸之路】葱岭上开满鲜花的葱 , 杨林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