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

1
在这个时代 , 作家必须要反复地谈论自己关于写作和文学的理解吗?是的 , 沉思良久 , 仍然如此 。 不得不承认 , 这在今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是一个作家能够进入真正写作的前提 。 或者说 , 谈论写作和文学本身 , 也变成了文学的一部分 。 时常听到 , 小说家就应该具有匠人精神 , 需要埋头像木工那样老老实实做活 。 这自然是没错的 , 但在做活之前 , 小说家是否也应该像一个好的木匠那样 , 对他所要打造的物件在心中有个蓝图呢?要不然那些复杂的榫卯结构该怎样对接起来 , 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存在?因此我一方面觉得“小说家”这个称号特别专业 , 在很多时候也特别乐意别人这样称呼自己 , 但另一方面 , 我心底还是觉得 , 有一种超越小说的大文学视野 , 对于小说创造是更加重要的 。 也许从本源意义上来说 , 小说或非小说、虚构或非虚构 , 都不重要 , 重要的是文学本身 。 文学何曾有过清晰和坚硬的边界?即便是在审美标准比较稳定的古代 , 我们都能看到一代代的创作者对于前代文学形式的某种反叛 , 比如宋词对唐诗的反叛 , 元曲对唐诗宋词的反叛 , 明清小说显然是在诗词艺术到达顶峰的情况下 , 另辟蹊径的一种大创造 , 其中都包蕴着这种文学不断跨出自我内部、向新的历史存在敞开怀抱并汲取艺术能量的汹涌状态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文学是有生命的 。 如果我们不是仅仅把生命理解为生物学意义上的细胞组织 , 而是聚焦于生命的本质——那种具有可阐述性、可生长性以及向可能性敞开的欲望冲动 , 我们都会心甘情愿地承认:文学是有生命的 。
平心而论 , 目前也许是中国文学创作量最为巨大的时代 , 借助于无限的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官方或民间乃至个人的纸媒刊物 , 每一天都有难以计数的作品被生产出来 。 然而 , 不得不说 , 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大量近似甚至雷同的话语模式 , 最为致命的是 , 很多故事类型与我们真实的内心感受相去甚远 , 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迅速变化着的时代没有带来新的洞见 。 如果作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崭新的“取景器” , 只是在故事的机巧方面花心思 , 那么就算做到极致 , 也只会成为影视娱乐产业的底端 。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母体 , 岂能安于这样的悲惨状况?作家这个古老的职业应该为人类的文明转型提供一种真正宽阔与复杂的视野 。
更何况 , 拟象已经统治了一切 。 从本质上说 , 拟象就是一种表象符号 , 及其相互之间复杂的勾连与组装 。 文学 , 尤其是小说 , 可以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拟象创造 。 没有纯粹抽象的精神 , 精神本身就是拟象化的 。 因此 , 今天所有的文化及其拟象表征都带着文学的基因 , 尤其是小说的基因 。 人们通过研究最原始的单细胞 , 可以发现生命的很多奥妙 , 但是文学可不是一个单细胞式的存在 , 文学本身已然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拟象系统了 。 只不过 , 这套拟象系统所借助的是语言的想象力 , 而非视觉的直接经验 。 视觉经验固然好 , 直截了当 , 可不经过语言的转化 , 它便不可能融入人类生存经验的内部 。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 正因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载体 , 人类的存在与动物的生存便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 在我看来 , 人类对于科技带来的隐秘风险是相当忽视的 。 人类曾经只是关注到了高科技制造的疯狂武器 , 比如足以将地球毁灭多次的核武器 , 但这种疯狂反而让人类获取了一种生存的理性 , 使得这种毁灭性战争的发生概率极低;可另外一方面 , 科技对日常生活 , 尤其是对语言生活不断进行渗透 , 日复一日 , 从未停歇 。 其实 , 这才是改变人类生存状态的危险所在 , 因为这可能会抽空人类精神所依附的语言拟象的精神实质 。 那种让个人主体得以凝聚的孤独感将被社交软件和虚拟陪伴机器不断稀释 , 人将变成这场游戏中的演员 , 从而变成自身的陌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