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 二 )


马克斯·舍勒认为人类自我理解的观念构成了人类历史存在的基础 。 的确 , 我们正是由自我的理解去要求着历史的兑现 。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获得一种自我理解呢?我们还是得依赖想象力 , 一种事关存在的想象力 。 想象力是对存在的超越 。 只有获得超越的目光 , 才能有所观照 。 我们必须要通过一种文化符号的镜像结构 , 才能够去观照和理解自我 。 这便是文学的写作 。 影视作品当然也是对某种内在经验的外在表达 , 视觉形式的拼接、虚拟以及叙事的开展 , 也在表达着人类的某种精神内核 。 不过 , 这还远远不够 , 终究是那看不见的部分、幽暗的部分、沉潜的部分 , 构成了人类自我理解的深渊 。 这深渊必须由文学来接近、来表达、来承载 。
2
在本人看来 , 如何理解当代的文化现实 , 是在今天进行人文实践活动(写作和阐释)面对的首要问题 。 二十一世纪以前的作家和批评家不需要刻意去理解现实 , 因为彼时人类还没有能力大规模地改造现实 , 人类的文化现实与自然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 但如今 , 人类已经获得了大规模改造现实的能力 , 尤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赛博文化的出现 , 作为根本性的节点 , 虚拟的现实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VR、AR技术让影像摆脱了平面的囚禁 , 产生了对人类大脑而言无法分辨真假的人造现实 。 此外 , 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机器可以精准识别事物 , 包括识别人类的脸部以及其他物理特征 。 甚至科学家也并不知道机器是如何做到的 , 我们只知道对机器这样“训练”便可以做到 , 就像我们对孩子和宠物所做的 。 无论如何 , 这已经有点儿接近神的创世工作 。 如果人工智能获得了跟人一样的意识 , 会把人类当神那样来崇拜吗?这点没有任何人可以预言 , 但有一点无可置疑:一个越来越细腻的技术化时代已经到来 。 所谓“技术化时代” , 不仅仅意味着使用技术统治一切 , 更加意味着文化政治上的无条件许可 。 换句话说 , 技术本身超越了任何的意义话语 , 开始深度地塑造起人类的精神生活 。
语言|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
文章图片

《黑客帝国》剧照
从传统的人文学范畴来看 , 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 是令人惊悚的事情 , 因为人类灵魂的崇高存在是一切人文学的前提与假定 。 技术将会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到灵魂的领域?电影《黑客帝国》里展现了这样的悲壮场面:人类完全被一种虚拟的假象所统治而又全然无知 , 人类的真实不仅被重新诠释 , 而且变得不可接受 ,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 《黑客帝国》中的科幻思想并没有随着这二十年的科技发展而过时 , 这是跟以往的科幻作品有所不同的 。 曾经的科幻作品 , 尤其是所谓的“硬科幻” , 预言了潜艇、登月、视频通话等等事物和技术 , 后来的科技发展实现了它们 , 人的生存现实并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 然而 , 以《黑客帝国》为坐标 , 我们发现 , 人类的生存现实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具体的科技产品被预言出来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 甚至 , 预言某种科技产品的出现已经不属于科幻作品的核心价值 。 科幻作品对于人类的影响开始增大 , 是因为它“发明”了未来 , 那种关于未来的意识与文化开始前来影响乃至支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 。 因此 , 可以说 , 我们已经来到了“未来”之中 , 至少 , 我们处在一种“准未来”的状态之中 。
有人也许会说 , 哪个时代不是过去时代的未来呢?但很显然 , 情况要复杂得多 。 建构关于未来的想象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文化想象 , 唐代人可以想象明代人的生活 , 而明代人却可能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 。 这是因为在技术发展的同时 , 关于未来想象的文化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 未来并非提前抵达 , 未来永远只是未来 , 悬在那永不抵达的明天 , 但是 , 现实越来越快地被未来所塑造 。 关于未来的想象、概念、揣测影响着今天的认知与行动 , 今天的认知和行动愈成功 , 未来就愈被证明为正确 。 在这种复杂的缠绕中 , 我们看到的是“现在”与“未来”的距离在不断缩短 。 李敬泽先生说:“我们的现实不仅包含和沉淀着过去—对此我们有比较充分的准备 , 但是好像人们忽然意识到 , 我们的现实同时经受着未来的侵袭 , 未来不再是时间之线的另一端 , 未来就是现在 。 ”面对未来的维度 , 我们意识到未来不再停留在幻想的层面 , 而是现实的有机组成部分 。 在人类历史上 , 从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对未来做出了各种设想 , 这种设想不是一种浪漫的幻想 , 大多是基于当前的科学认知 。 而且 , 随着电影、VR等技术的发展 , “未来”会非常逼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我们时常已经忘记了那个真实的自我 , 而把投射情感的那个虚拟对象当成了自我 。 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 , 那些怒吼着的庞大机器让我们望而生畏 , 而如今 , 小巧玲珑的手机、电脑随着手指的轻抚变换着纷繁的页面 , 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惊讶地追问:这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这种技术就这么默默无闻地构成了我们的现实本身 。 对于这种文化现实的拷问与思辨 , 恐怕是每位人文学者和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 对小说家来说更是重中之重 。 小说文体必须表达这样的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