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 四 )


语言|从文化诗学到未来诗学
文章图片

《马桥词典》
我们知道文化一方面具有“结构主义”的特点——它是稳定的、缓慢的、近乎凝滞的 , 但另外一方面 , 我们也得看到文化在科技力量的干预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 人类经历了从神学话语到人文话语的漫长发展 , 科技在今天重新塑造出了一种新的神话力量 。 相较而言 , 这种新力量本质的不同在于它是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 。 科技曾经是人类的祛魅力量 , 现在却成了人类的新神话 。 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是 , 只要是神话 , 就必须得祛魅 , 方能让人类与万物相处得和谐安然 。 在我看来 , 一种具备未来维度的深度现实主义写作便是最好的祛魅艺术 , 作家要在这个“未来已来”的历史阶段写出生命的真实体验 。 说出来很容易 , 但要做到实际上非常困难 , 有太多的因素会干扰写作中生命的真实体验 。 从大的方面来说 , 文学史的惯性、现实的复杂性以及目眩神迷的科技神话 , 都是对生命真实体验的遮蔽 。 以生命的本能去直面世界的同时 , 还得具备一种清醒的思想能力 , 分辨出哪些体验是出自生命的 , 哪些经验是来自建构的 。 只有这样 , 才能发出堪称属于“自己”的音色 。
4
自2018年开始 , 我正式将科幻元素纳入我的小说写作当中 , 这给了我新的艺术动力 。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 , 我作为一个怀有科学家梦想的理科生 , 曾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 。 尽管我没有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 但无疑 , 某种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气质沉淀在了我的心底 , 让我尝试着用文学的方式来激活它 。 事实上 , 科技元素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一直是我写作探索的母题之一 , 只是没有那么正式和系统 。 早在2010年 , 我于某天上班时突然遭遇了指纹打卡的管理 , 就此灵感迸发 , 写下了《没有指纹的人》这篇小说 , 探讨科技接管人们的身份识别之后 , 人类可能面对的困境 。 仅仅数年后 ,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熟 , 这样的主题已经不再是某种预言或者寓言 , 而是我们每一天必须面对的血与肉一般真实的现实 。 2019年4月 , “北大学子弑母案”的最终破获 , 就是依靠机场的“天眼”扫描辨认出了那个高智商的嫌疑犯 , 而在这之前 , 他已经销声匿迹多年 , 我们以为他真的会在罪孽中度过余生 。 我们必须深入到类似的科技主题当中 , 才有可能理解现实所蕴藏的这种巨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 科技的发展已经让“科幻小说”变成“科技现实” ,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当代真实 。 而科技的局限性也是如此之大 , 并非包治社会百病的良药 。 2020年 ,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 , 美国大选搅动全球政治 , 某种历史的拐点显然已经可以窥见 。 小说家怎能对这样重大变化背后的内在精神动机视而不见呢?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重塑文化和融合文学的时代 , 无论是科幻文学 , 还是纯文学 , 抑或是什么别的文学类型 , 它们都将在今天迎来一个重新铸造的“合金时代” 。
在这里我想对关心我创作的朋友们说 , “野未来”系列小说的创作 , 是我这个阶段的重要收获 。 通过《野未来》《城市海蜇》《地图里的祖父》《退化日》《草原蓝鲸》《幽蓝》《潜居》《分离》《后生命》《行星与记忆》 , 我试图关注和想象人类未来某些阶段的变化与困惑 。 比如说 , 我想象了可以充分变性的人 , 想象了因为无人驾驶技术普及而下岗的出租车司机 , 想象了可以真正闯入未来世界的底层人 , 想象了外星人对于地球人类的隐秘劫持 , 想象了人类对于情感记忆的完美剥离 , 想象了人类个体生命意识之间的转移 , 想象了另一个星球上人类的生存与灭亡……那迷雾中的未来自然难以看清 , 但是想象力的立足点和升华点依然是当下的现实 。 这一系列小说的发表获得了不少肯定 , 我想 , 这不一定表明它们有多好 , 而是表明它们也许触及了很多师友、读者心目中的焦虑以及思考 。 他们对我肯定不会全然认同 , 我也期待着他们的批评 。 事实上 , 连我自己都无法清晰地总结这些小说的景观与结论 , 我所确信的 , 只是我在其中真实投射了自己在历史轰鸣声中想象未来之际所具有的惶惑与不安、乏力与疲惫 , 以及希望与绝望的反复交织 。 我意念中的“野未来”究竟会不会出现呢?未来也许并不是小说里描绘的那个样子 , 也许更好 , 也许更糟;可这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 , 想象未来本身是在加深和拓宽着我们与现实之间的总体性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