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郭文斌研究小辑|陈剑晖:安详哲学与诗性文化——郭文斌文化随笔论略( 二 )


概言之 , 郭文斌的安详哲学的内涵 , 包含了从容、平静、稳重、和气、理解、包容;包含了爱、无私、奉献、感恩、敬畏、化育;包含了农历精神、简约精神、祝福性、喜悦性 , 以及天人合一、诗意栖居、正能量培育、经典诵读 , 等等 。 更为重要的是 , 在郭文斌看来 , 安详哲学是一种自然生成、不需要任何条件做保障的快乐 。 它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快乐 , 也是一种只有向内、向心才能真正得到的快乐 。 郭文斌的安详哲学 , 源头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传统和民间传统 , 也融入了外国的生活哲学和道德伦理 , 比如古希腊的简朴主义、罗素的道德哲学和现代生态文明思想 。 可见 , 郭文斌的安详哲学是有根的、广博的:他一方面皈依大地、亲和乡土、贴近心灵;一方面又连接世界 , 热情关注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当下的社会问题 。 因此 , 他的安详哲学提供给现代人的 , 是一种整体和谐、纯粹澄明的根本性快乐 。
更为可贵的是 , 郭文斌的安详哲学固然植根于中国古代典籍和民间传统 , 但他认知中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凝固的、僵死的 , 而是不断发展、充满着活力和生命的色彩 。 因为郭文斌是通过个人的体验 , 通过禅悟的内心观照和实践活动来感受传统文化 , 因此在他的文化随笔中 , 随处可见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 特别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词语 , 他一般都能结合“此时此地”的现实语境 , 对这些词语作出现代的阐释 。 兹举几例:在《〈弟子规〉到底说什么》的《人生之规》这一篇中 , 郭文斌重点阐释了“素”这一词语 。 他先从“原初”入手 , 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 子夏问:“‘巧笑倩兮 , 美目盼兮 , 素以为绚兮’ ,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 ”郭文斌由此解释:“这个‘素’ , 应是那个原初 , 也即大美之洋 。 无论是形容的动人 , 还是眼神的动人 , 都来自那个根本的美 , 或者说是本体的美 。 当本体的美消失 , 一切都化为零 。 就像一朵再美丽的花 , 假如离开了根 , 也无法保持它的美丽 。 保持花的美丽的 , 是它的根 。 人也一样 , 保持他的美丽的 , 是他的‘根性’ 。 ”是的 , “根性” ,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 , 也是郭文斌整个安详哲学的基础 。 因有“根性” , 他的安详哲学就像没有染色的丝绸 , 能够从总体上引导现代人扎下人生之根 。
在对“素”和“根性”进行了一番释义后 , 郭文斌笔调一转 , 联系到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特别喜欢的“麻辣烫” 。 郭文斌认为“麻辣烫”这种流行小吃不能小看 。 因为“那不单单是一种菜 , 而是一个时代的口味 , 那就是足够的辣,足够的麻,足够的烫,才能让人舒服 , 让人过瘾” 。 从“麻辣烫”这一日常生活现象 , 郭文斌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这就是从现代人的味觉产生错位变异开始 , 现代人的欲望也在不断升级:他们小时在味觉上追求麻、辣、烫 , 长大后必然会在感情上追求麻、辣、烫 , 在事业上也追求麻、辣、烫 , 从而再也无法从“素” , 从“平淡”中体会到安详、快乐与幸福 。 现代人追求“麻辣烫”的刺激 , 不但导致了味觉上的错位 , 使他们的饮食失去了“根” , 而且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也产生了错位 。 比如 , 现代人丧失了欣赏天籁与地籁的能力 , 却对声嘶力竭、大喊大叫的“反传统音乐”趋之若鹜 。 再比如 , 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热衷于追逐美色 , 因为现代人已找不到“色”的根本 , 他们的身心已被眼睛掌控 。 由于味觉、听觉和视觉的全面错位 , 这样现代人便不可避免地产生集体的焦虑 , 处于没有方向感的巨大茫然中 。 换言之 , 现代人最大的痛苦 , 一是无家可归;二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 所以现代人需要回家 , 需要归位 , 因为只有回家归位才不会丧失根性 , 才能安详 , 才会“巧笑倩兮 , 美目盼兮 , 素以为绚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