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葛文德|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沦为聪明的“动物”( 三 )


▍从“本能”到“社会”再到“超越突破”
真实性三层次中 , 与主体无关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处于最低层次 , 因为它属于人类的本能 。 人尚未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时候 , 就已经有了这种真实感 。 对任何动物而言 , 如果真假世界不分 , 是不能生存下来的 。 外界(客观) 存在为真 , 真实感的存在是区别“梦”和“醒”的前提 。 因此 , 真实性的第一个层次即客观存在的真实感源于人的本能 。
道德价值的真实性来自社会 , 是真实性的第二层次 。 也就是说 , “对错”不仅取决于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主体的个人想象 , 还取决于社会的标准 。 一旦社会形成以后 , 人的行为的对错规范 , 就转化为道德价值 , 它在一个社会中必须具有公共性 。 这一切塑造了主体对自己存在的真实感 , 真实性第二层次成为笼罩第一层次的巨大力量 。
人作为社会“动物” , 其行为对错(这是此世最重要的价值) 的标准本来都由社会规定 , 特别是在艰苦劳作和家庭责任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的时候 , 社会意义是最重要的 。 即使现代人有了空闲时间 , 意识到个人本质上是孤独的 , 但大部分人都借由参加聚会、请客社交来逃避孤独 , 精英分子则通过参加各种研讨会(symposium) 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他们或许没有想到 , 古希腊哲人早就知道这一点 。 柏拉图在著名的《飨宴篇》(Symposium)中讨论婚姻、爱情等的哲学意义 , 所谓symposium 在古希腊就是请客吃饭 。 换言之 , 任何一个主体 , 除了面对外部世界外 , 还必须面对作为社会行动承担者的自己 , 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的真实性 。
只有当社会的真实性解体时 , 人才可能有第三个层次的真实性:终极关怀的真实性 。 我在《轴心文明和现代社会》中指出:终极关怀来自古文明灭亡以后人从社会中走出来 , 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超越突破) 。 因为人是必死的动物 , 为了克服死亡 , 人必须去寻找能够超越死亡的意义 。 一旦找到了该目标 , 它也就构成了终极关怀的真实性 。
当人从社会中走出来寻找不依赖于社会的终极目标时 , 人的行为对错和意义、意识会分别向“求真”和“求善”两个方向转化 , 由此衍生出古希腊和中国两种不同的超越视野 。 然而 ,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 , 彻底离开社会往往意味着“舍离此世” , 到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意义 。 一旦把离开此世作为最重要的精神要求 , 行为对错立即被其他类型的价值压倒 , 即追求超越死亡的彼岸世界 , 希伯来宗教和印度的解脱宗教就属于这两种新类型的终极关怀 。
在不同的轴心文明中 , 终极关怀的真实性各异 。 希伯来宗教强调上帝存在是终极的真实;中国儒家学说以道德为终极真实 , 而且把道德伦理寄托于血缘关系上;印度宗教主张解脱的真实性 , 佛教中如来就是一个终极的解脱者;古希腊哲人把认知世界作为终极意义 , 也就是把揭示真理、认识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目标 , 至今追求真理仍是科学家认同的生命意义 。
▍真实性的解体与重建
真实性的三层次中 , 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作为最高层次 , 往往规定了另外两层次的存在和对它们的认识 。 因此在现代性形成前任何一个轴心文明中 , 真实性的三层次都是高度统一的 , 这也是传统社会真实心灵的结构 。 真实心灵的解体 , 正是指真实性三个层次的一步步消失:真、善、美先是走向分离 , 接下来逐个消失 。
真实心灵的解体可具体分为以下三种过程:第一 , 终极关怀(信仰)与认知理性分离 , 最后的结果是终极关怀(信仰) 丧失了真实性;第二 , 主、客观走向分离 , 事实被视作客观的 , 而价值则是主观的 。 主观价值论兴起以后 , 价值的公共性开始消失 , 道德价值也丧失了真实性;第三 , 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原本蕴含着数学和客观存在(物理) 这两种真实性 , 数学真实逐渐被纳入客观存在(物理) 的真实中 , 其意想不到的后果是数学真实性被忽略、湮没 , 最终酿成了今日客观存在的真实性成为唯一真实的现状 。 当这一真实观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不一致时 , 该层面的真实性亦趋向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