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红楼论武:清代曹寅家族的军功

《红楼梦》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 , 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 除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家族 , 《红楼梦》也有较多的军事描写 , 显示了四大家族的军功背景 。 比如《红楼梦》第七回曹雪芹借尤氏和焦大之口 , 道出了宁国公的军功背景:“他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 。 ”第二十七回贾兰因贾宝玉嗔止他追射小鹿 , 便以军功风尚给自己解围:“这会子不念书 , 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 ”第五十五回探春以先辈军功艰难为由 , 主张厉行节约:“又好好的添什么 , 谁又是二十四个月养下来的?不然也是那出兵放马背着主子逃出命来过的人不成?......你告诉他 , 我不混添减 , 混出主意 。 ”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贾家的赫赫军功 , 也显示了后期军功作风的蜕变 。
为了深入解析《红楼梦》 , 近代以来大家习惯用文史互证的办法来探讨 。 自胡适以来 , 学界多将《红楼梦》与清国史挂钩 , 认为曹雪芹是清代曹寅家族之人 , 而曹家就是贾家的原型 , 以赫赫军功起家 。 那么曹寅家族在真实的历史中有没有军功?军功是不是如目前所传“战功赫赫”?曹寅在曹家武运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红学与清学的契合度有多高?等等问题至今多是糊涂账 。 接下来我们就尽可能以明确史料为基础 , 穿过历史的迷雾 , 去追寻这一著名家族的军旅足迹 。
规定|红楼论武:清代曹寅家族的军功
文章图片

曹寅雕像
【规定|红楼论武:清代曹寅家族的军功】高大的先祖
曹寅的先祖曹振彦和曹玺等人 , 在清朝开国之际曾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等人 , 参与对明战争 。 学界对曹振彦和曹玺有没有立下军功 , 存在两个极端看法:一种认为此二人“军功赫赫” , 一种认为此二人并无“战功” 。 这两种看法似乎都不太合适 。
“军功”和“战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带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 我们从清代的军功规定可以看出:“战功”指官兵前线作战的功绩 , 具体指杀敌取利和攻城略地;“军功”的范围要广 , 不仅包括“战功” , 也包括“招抚功” , 甚至“官兵劳苦” , 至近代以来既包括作战功绩 , 也包括勤卫功劳 。
尤其是“招抚功” , 即官兵能够招降敌军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实为不流血的战功 , 非常划算 。 早在皇太极时期 , 它就被纳入军功范围内 。 到多尔衮时期 , 招抚功被清晰地列入军功制度内 。 顺治五年规定:“招抚兵一千名以上 , 船五十只以上 , 及官民未徙之全城者 , 统兵主帅分发将领 , 及将领下遣去招抚之人 , 俱准叙功 。 ”按照这个宽松的规定 , 即便“下贱包衣”若能劝降敌兵 , 也能获得军功奖赏 。
目前零星的清史资料难以证明曹振彦、曹玺是否创立了“战功” , 但是无论以当时标准还是近现代军功观来看 , 曹氏父子还是有“军功”的 。 何以为证?
1、明清辽东曹氏有深厚的军功传统 。 冯其庸先生通过梳理《五庆堂辽东曹氏总谱》、清实录、明清地方志等史料 , 已成功证明了曹振彦创立军功 , 有时代背景、地缘业缘和家族人脉的优势 。
2、军功规定的制度便利 。 曹振彦作为王府包衣 , 当过多尔衮的“旗鼓牛录章京”等职 。 按满族规定 , 在主子作战时他必须听从调遣 , 或前线协同作战 , 或从旁勤务招降 , 按清初宽泛的军功规定 , 有立下“战功”“劳绩”而得“军功”的制度便利 。
3、曹振彦“因功加半个前程” 。 “半个前程”是清初低级世袭爵位 , 对一个下级包衣小官来说 , 可谓重大赏赐 。 一个汉族包衣小官 , 只有立下重大功绩 , 方能获得如此殊荣 。 黄一农先生综合考证后 , 认为曹振彦极有可能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特殊的血脉关系 , 在招降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过程中 , 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 如此曹振彦则立下了“招抚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