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三 )



近十年是继续积累的阶段。2015年出了《大国志》后我就想,再拍怎么办。我信星座,每一年好几次许愿,我都写同样的话,希望有灵感。但愿望的实现不是一下子的,不是战线拉得长、路途走得远就胜出。我觉得可以向更纵深的情境和感受要画面。《昨天堂》是凝结我近三四年努力的一个结果。拍的过程中我会发现,有些东西出现了,开了一个新的枝杈,心里会有一个意识:我可不可以朝这个感受去探一探。我认为这是大有可为的。 摄影上想有一个转变,我自己很清楚,太难了。传统纪实摄影很多画面语言都一样,我觉得早就应该变了。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光明顶 黄山2021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雪地灯箱 泰山 2017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发光的球体 玉门 2020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九华山与飞行器 九华山 2017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始信 黄山 2021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枯松 三清山2019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迎客松影壁 酒泉 2020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
文章插图

海市 酒泉 2020

微光:做摄影采访人员时,对照片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刨根问底,如今您只是与他们相遇、按下快门,不做过多解释。这种转变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严明:虽然都是拿相机,但思维方式不一样。新闻照片要明确画面信息、新闻要素,要让人看图说话。而在自由创作状态下,是喜好、兴趣的驱动,有纯粹的影像语言,有自己的风格,不用别人给你打分了。

我有朋友也是采访人员出身,他们说,感谢媒体,但出来之后都要花两三年才能拍得不像个采访人员。但不是说当艺术家之后,就高于某一种拍摄,伟大的采访人员、伟大的新闻照片多得很,看你想做什么。


微光:在您看来,不同摄影媒介(胶卷相机、数码相机、手机等)是否有“鄙视链”?您的作品应该说属于慢摄影,您对如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快照文化如何看待?

【 画册$对谈严明:我想去的不止是远方,而是视觉和感受的深处】严明:在我这没有“鄙视链”。

我用黑白胶片时间比较长,甚至机型也没变过,对我来说就有点骑虎难下。我也有别的相机,但想想算了,统一就统一吧,也算是我的标识。以前也拍彩色,拍着拍着连冲彩色照片的店都没有了。拍黑白的自己冲会方便一些。冲胶卷,放成银盐照片,是一个漫长的流程。你要为此做很多事,比如防灰尘,买进口的无酸袋去装照片,还有药水、胶卷,综合下来,按一次快门要花五到十块钱。但拍摄时不会考虑这些,遇到好场景我会拍很多张。

我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胶卷质量在变差,而且很贵。一卷起码要50多块钱,本来很便宜的彩卷要七八十。你让爱好者、影友怎么办?三只仙鹤那张照片,上面有霉斑,但那用的是新卷。我将错就错,没有去修它,就算是一个特殊效果,也是这种材质到了末世时期的一个纪念。相纸也是,难达到满意效果。

之前这些年,禄来双反是我的主力机,再加上手机。近期开始数码拍摄,但拍得还是少,数码相机里上一次拍的照片还是去年年底拍的演唱会。我干过乐队,对乐队有感情,会帮一些乐队乐人免费拍照。他们选出一两张,用作海报或唱片封面,我也觉得很开心,就成人之美吧。 没带相机的时候我就会用手机拍,手机也是一个很好的拍摄工具。现在大家都愿意拍是好事,久而久之,在影像审美上都会提升。如果越来越讲究的话,实际上(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