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 , 无恻隐之心 , 非人也……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
——孟子
见孺子入井 , 自然知恻隐 , 此便是良知 , 不假外求 。
——王阳
同情 , 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 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 , 到当代的哲学家如努斯鲍姆 , 都赋予了这一情感以极为重要的地位 。 同情也是一个极具时代性的话题 , 纵观近些年国内外发生的众多公共事件 , 它始终都是贯穿其中的暗线 。 在西方 , 用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的话来说 , 人们相互之间正在筑起“同理心之墙” 。 去年因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而引爆的“BLM”运动 , 亦成为这一“同情”危机新的燃料 。 在中国 ,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讨论质量 , 近年来也多受诟病 。 面对公共事件 , 舆论的撕裂几成常态 , 涉及性别、地域的问题 , 几乎甫一出现 , 即可能被情绪化的浪潮席卷 , 模糊任何讨论的焦点 。
在许多人看来 , 我们生活的当下正在遭遇一场“同情心的危机” 。 不过 , 虽然同情一直为人们所倡导 , 但它有时也并不一定总是导向正确的行动 , 甚至有时成为人们掩饰自身虚伪的借口 。 本期专题 , 我们希望借助跨学科的资料 , 探讨当代人的同情心状况 , 以及我们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同情的复杂面向 。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文章图片

《无处安放的同情:我们为何对远处的灾难报以同情 , 却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 [德]汉宁·里德 著 , 周雨霏译 ,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0年1月版
2020年 , 汉宁·里德的《无处安放的同情》出版 。 对于探讨当下人们的同情心现状来说 , 这是一本很典型的作品 。 作者虽非专门的学者 , 但却独具见识 , 尤其集中于一些鲜明对照的个案的分析 。 这些个案包括 , 是否可以通过意念隐蔽地杀死一个远方富有的满大人而获得财富;里斯本大地震的消息传来时 , 巴黎人还在照常欢乐嬉戏;一个正在思考建构人类普遍幸福的理论的哲学家 , 他楼下的一个人发出了求救的惨叫声 , 他听到后却用睡帽塞住自己的耳朵继续安睡 。
我们将对同情心寄予何种希望?同情心植根于何处?我们应当怎样安放我们的同情心才能让它真正普遍发力?
在这篇文章中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从里德的这本书出发 , 试图回答这些与同情相关的关键问题 。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11月19日专题《同情何处安放》的B02-03 。
「主题」B01丨同情何处安放
「主题」B02-03 | 安放于人性的同情
「主题」B04丨同情心的重要意义 , 在于指引行动
「主题」B04 | 同情之书 没有同情心 , 是一种“恶”吗?
「主题」B05 | 地铁 , 反映出现代城市生活的两面性
「文学」B06-B07 | 想象是她的使者
「文学」B08 | 阿尔丰斯·穆夏——风格即是一切
撰文 | 何怀宏
01
一个同情心高涨的时代?
同情|何怀宏:如何安放人性中的同情?
文章图片

丰子恺绘《同情》 。 我们所谓的同情 , 常常是指对弱者的怜悯恻隐之心 。
说到“同情” , 我还想稍稍辨析一下它的词义 , 虽然它在日常使用中一般是指对他者不幸的同情 , 但按“同情”的词义来说 , 也可以指全面的、包括与他人快乐的共情 。 对这种对他人痛苦的同情 , 更精准的说法 , 或许应该是“恻隐”或“怜悯” , 人们对痛苦和不幸的理解是可以有很多共识的 , 而对快乐的认识虽在低处有一些共同的基础 , 在高处则是差别甚多 。 “孔颜之乐”非“君王之乐” , 亦非“众人之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