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专访|陈继明《平安批》:我们为什么忘不掉家国

批 , 是家信的一种 , 平安批 , 则是潮汕地区的人离开故土、外出闯南洋时写给家人的平安信 , 信中会谈及自己已经去到哪里 , 并随信附上钱 , 以一人之漂泊辛劳来补贴留守在故乡亲眷的吃穿用度 。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 , 平安批就像是一根绳子 , 一头牵着在外漂泊的个体 , 一头牵着家庭 。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即以一封封“下南洋”闯荡的潮汕侨商寄回的平安批为引 , 钩沉出一段华侨的移民史、创业史 。 故事中的主人公郑梦梅人渐中年之际 , 只身闯荡南洋 。 在异国他乡 , 他在一个批局书写平安批 , 后收到批局的创办者的信赖 , 甚至一度托孤 , 写批也成为了郑梦梅的事业 , 随着时间线索推进 , 在各个历史时期 , 梦梅和亲友们也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时代 。
最近 , 澎湃新闻专访了《平安批》作者陈继明 。
潮汕|专访|陈继明《平安批》:我们为什么忘不掉家国
文章图片

陈继明
澎湃新闻:近些年的一个创作趋势就是本土的人写作本土故事 , 让一个地区的风物、习俗再次鲜活起来 。 但是你是一位西北地区的人 , 《平安批》则是关于潮汕和南洋 , 为什么决定写这样一个故事?同样的 , 作为“异乡人”来写作时 , 你觉得是否会有很多本土习焉不察的新的视角?或者说有什么新的困难?
陈继明:这个故事来自一个任务 。 我带着这个任务去潮汕深入生活一年 。 这一年里我是一个学生 , 所有人都是我的老师 。 一个学生 , 会学习一切东西 , 会好好听好好看 。 我听到的看到的一切 , 都是新奇的 。 同时听和看的时候 , 我也注意思考和辨别 , 注意综合和取舍 。 很快我对潮汕就形成了一整套认识 。 这个过程中 , 小说的结构、路径和气象也渐渐显现 。 事后我想 , 大家最赞叹的东西 , 比如把潮汕写得像潮汕 , 其实并不重要 。 真正重要的是 , 我以前有的小说训练 , 写一部长篇小说的运思过程 , 如何让小说成为小说 , 这部小说用什么样的视角进入——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 , 剩下的就是下功夫的事情 。
澎湃新闻:“平安批”连着的两头:潮汕的一个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银溪村 。 《平安批》从这个村落开始写起 , 有一个很魔幻的、有一点志怪意味的开头:一口番客投水死掉的井一直晃悠在主人公梦梅的童年中、神秘的十三少、时运大不同的时光里、平安里两个家族;而随着梦梅下南洋 , 在南洋的生活也逐渐展开 。 这其实是两个平行世界 , 在写作时你是否会在整个文章和语言风格上、内容上做有意的区别?
比如比较明显的一点是村落里的事情更魔幻一些 , 包括乃铿、望枝的命运 , 老祖在嫁她们之前从地下刨出金条 , 写作时有很多细节和传奇色彩 , 写得很有分量;但是南洋的部分则主要集中写了批局大老板宋万昌有些突兀的突然“托孤” , 也写一些指点江山的茶局和饭局 , 集中以人物对话推进情节 , 还有梦梅偶然得到木瓜籽开始种木瓜并获得财富 , 整个感觉稍显跳跃 。 这是特意的安排和取舍吗?
陈继明:的确如此 , 依照习惯 , 我首先考虑的是小说结构 。 有了结构 , 才可以动笔 。 长篇小说更是结构的艺术 。 没有结构 , 一切都还是素材和资料 。 这部小说的结构可以称作集散式结构 。 总体上用侨批粘合和集中 , 各部分又相对分散 , 形成几个较为独立的小结构 。 南洋 , 男人 , 是一个小结构 。 家里 , 女人 , 是另一个小结构 。 抗战时期 , 水路遇阻 , 开辟陆上通道 , 是第三个小结构 。 抗战之后、处理沉批到侨批进入博物馆是第四个小结构 。 董姑娘在美国出版的侨批集是第五个小结构 。 每一个小结构都有各自的命题 , 也有各自的语言风格 , 比如 , 南洋和男人部分 , 人们基本说普通话 , 村庄和女人 , 人物对话必须是本土的 , 叙事上也略有区别 。 有集 , 有散 , 故称集散式结构 。 这是一个工业上广泛使用的结构 , 在我苦思冥想无计可施的时候 , 有一次偶然看到 , 豁然开朗 , 借来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