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专访|陈继明《平安批》:我们为什么忘不掉家国( 三 )


【潮汕|专访|陈继明《平安批》:我们为什么忘不掉家国】另外还有可以衍生的一个话题就是 , 当一个小说中需要格外突出一个主题、或者有某一个先行的主旨在你心中时 , 它的笼罩之下 , 是否会有情节和故事内容需要为这个主旨服务的焦虑?
陈继明:主旨这个词 , 我愿意换成命题 。 落叶归根 , 家国情怀 , 我是把它当一个文学命题对待的 , 或者说 , 我是把它视作一种根本焦虑对待的 。 人为什么会这样?人为什么忘不掉家国?我的兴趣是 , 在小说中观察和探讨这个命题 。 我没打算把它视作既定的主旨 , 然后加以表达 。 写这条线的时候 , 我其实一直是悲伤的 。 我看到了人的弱小 , 人的孤单 ,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 , 无依无靠 , 他们只能在一段时间里做到只身向外 , 一往无前 , 迟早他们要回来 , 要回到家里国里 , 靠在家和国上 , 极致的情况 , 几乎是病态的 , 无法理喻 。 小说里有一个老人——抗战结束后回国的第一趟船上有一个老人 , 在香港上岸前投海自尽了 。 好不容易回到唐山 , 却投身大海 。 我想 , 是一种幻觉让他这么做的 。 所以我没有焦虑 。 或者说 , 焦虑在构思阶段就被我化解掉了 。 我所写的一切 , 都是文学任务 。
澎湃新闻: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你的写作习惯和读者接受的问题 , 因为书中经常出现横跨两页的“巨型段落” , 尤其是在介绍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典故、或者是历史背景时 , 比如31页通过船舱里老乡之口讨论孙中山、袁世凯和时局;60页介绍暹罗侨批业的现状 , 都是游离于主线剧情的非常知识性的内容 , 您在写作时是怎样考虑的?比如这种巨型段落的存在其实会有给读者造成一点阅读上的阻断 。
陈继明:侨批史 , 是这部小说要抓住的东西之一 。 侨批 , 这个实物的历史 , 是这部长篇小说的物理学基础 , 是作者需要抓住的 。 我要做的是 , 把有关知识放在合适的段落 , 让它有理由在一个时机出现 。 简单说 , 它要和人物有关 , 梦梅这个人物是搞侨批的 , 那么我就把它交给人物 。 另外 , 侨批史 , 人物史 , 家族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在构思阶段我就想好 , 把这几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 , 让他们形成一种互文关系 , 所以我也让人物在船上议论时局 , 讨论孙中山、袁世凯 。 几个潮汕贵族 , 是有可能关心时局的 。 我也认为 , 一部长篇小说 , 在一些时候 , 需要不那么流畅 , 过于流畅是长篇小说的一个毛病 。
澎湃新闻:这些知识性的内容也显示着你在做写作的准备时下了很多功夫做文献的搜集整理 , 可否介绍在你看到的真正的文献记载中 , 有多少潮汕居民下南洋?侨批文化在当地的文化构成中发挥着怎样的意义?又怎样影响到今天的人口组成、文化习惯等等?
陈继明:这样的文献非常多 , 在潮汕 , 地方史研究 , 民俗研究非常发达 , 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书籍 , 也有很多文学作品 。 另外 , 我也在档案馆和海关博物馆找到了很多资料 。 民间还有另外一些资料 , 比如 , 董姑娘的原型是斐姑娘 , 一个美国女传教士 , 她当时在美国出版了好几本关于中国和潮汕的书 , 《潮汕夜话》《潮汕见闻一八七三》《潮汕实录一八七三》等 , 这些书在潮汕有译本 。 斐姑娘的书 , 帮了我大忙 。
侨批成为世界记忆遗产后 , 潮汕有了侨批博物馆 , 其中收集了几十万份侨批原件 。 侨批作为一种记忆遗产 , 在当地已经成为文化符号 , 其中包含持义守信、家国情怀这样一些理念 。 在潮汕 , 侨批研究是一个显学 , 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 今天 , 潮汕人仍然有走四方、出外闯荡的习惯 , 被称作“中国的犹太人” , 据说潮汕人口有“三个一千万” , 意思是 , 本地有一千万 , 中国各省也有一千万 , 中国以外还有一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