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工作坊|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

明清|工作坊|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
本文图片

2021年11月20日 , 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工作坊在上海举办 。 本次工作坊的题中之义在于涵盖明清以来浙南区域社会的不同面向 , 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考察 , 希望藉此推动学界对明清以来该区域的总体理解 。 活动由复旦历史系副教授巫能昌召集 ,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十几位学者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 与会者就浙南地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方权力、饮食文化、文字读写、建筑技术历史等议题作了专题报告 , 并展开讨论 。
专题报告
【明清|工作坊|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祁刚(温州大学历史系):《明清泰顺佛教的历史脉络——兼论释教的成立》主要梳理了偏隅浙南山区 , 且寺庙历史不甚明了、僧侣活动并不活跃的泰顺县之佛教历史脉络 , 及其形成过程 。 在地方佛教历史书写的基础之上 , 报告尝试贯通寺庙、风俗这两个佛教在地化的形式与内容 , 以期糅合“礼仪框架”的视域 , 进一步认识传统社会中佛教在地、佛道交涉历史与现实 。 报告指出 , 近世以来泰顺地区的家族围绕祭祖礼仪的实践 , 先后在空间场域经历了祖墓、坟寺、祠堂到宗祠的转变过程 , 而这一过程层累地造成了每年七月十五泰顺宗祠祭祖仪式“判兰盆”的复合特征 。 巫能昌就佛教寺院与地方家族的关系、佛教授戒和道士传度的比较、家族语境中不同仪式传统的呈现、地方释教的成立等方面展开评议 。 关于前山叶氏释教长生堂的成立 , 报告指出长生堂坛下科书中有些源自周边佛寺的本子 , 不过这些本子是经书 , 似乎未见仪轨一类的文献 。 那么 , 报告提到的“释教科仪带有比较浓厚的佛教色彩” , 其中的佛教色彩仅仅是体现在经书和梵呗方面呢 , 还是有涉及仪式实践的结构和内核 。 评议人还向报告人请教了泰顺一带祈雨仪式、移民群体、五代至北宋年间佛教禅师崇拜等方面的问题 。
李世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十九世纪中叶“儒枭”集团的崛起与地方事例角逐——以浙江乐青的瞿振汉起义为例》关注嘉庆朝白莲教起义至太平天国运动这段时间清政府在面临财政危机时的大规模出卖科举功名举措 。 温州乐清由此出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异途”出身的生员群体 。 该群体挑战了以师生、同窗、姻亲等纽带结成的“正途”地域政治集团 , 地域社会原来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刺激下 , 瞿振汉的虹军攻占了县城 , 很快又被西乡和县城的正途士绅集团镇压 。 报告指出 , 这个事件因地域歧视、反清起义和卫道的意识等因素的干扰而复杂化 , 本质上其实是“儒枭”集团与正统“儒士”集团之间的仇恨不断恶化的结果 。 评议人陈明华(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认为文章中几个大的表格做的非常细致 , 亦突出了与学界的对话性 。 陈氏就下层士绅的实际地位 , 他们建构自身网络、争夺资源和对抗中高层/传统士绅的方式 , 温州地区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记忆及其与当地金钱会记忆的联系 , 金钱会这类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和跨区域比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 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认为报告还需要在全国语境(财政危机)和地方事件诱因之间的联结方面做工作 。 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提出 , 文中将“贡廪生监”不同身份的士人合并为一个群体的做法或需再斟酌 。 此外 , 与会者一致认为 , 地方史研究要突出地方的自主性 , 同时要将地方置于国家的框架下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