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工作坊|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 三 )


刘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闽浙木拱桥的历史社会土壤》关注的编木拱桥是一种闪现于世界文明各时各地的奇特桥梁形式 , 不过唯独在中国东南山区形成了成熟的匠作技术传统 。 但对于闽浙编木拱桥的诞生时间众说不一 , 不管是从文献记载 , 还是桥梁文物考古 , 亦或是技术分析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 报告提出了“种子—土壤—生长环境”的模型来解释不同地域的编木拱桥创造 , 在分析不同时期闽浙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 指出闽浙木拱桥的技术诞生和发展更可能是由明代中晚期山林经济的发展促成的 。 报告人还展示了浙南编木拱桥建造过程的动画演示 , 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极大兴趣 。 评议人蒋勤认为报告清楚地梳理了匠作家族的历史和编木拱桥诞生的背景 , 内容非常丰富;并参照清华大学龙登高等学者从事的时代公共品研究 , 指出或许还可以从桥梁建造费用、主体人群、动因和集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 以便形成更为完整的逻辑链条 , 而表格方式的比较则可以增强文章的历史感 。 接着 , 大家就廊桥的建造、地方降水量、庙宇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
巫能昌《唐宋以降处州地区的祈雨习俗与地方社会》源于其田野所见大量的道教祈雨科仪本 , 其中甚至有可追溯至明末者 。 通过查阅史料可知 , 祈雨是唐宋以降浙南处州地区官方、仪式专家和普通民众广泛参与的活动 , 涉及知识、信仰和仪式传统等多方面的内容 。 报告对处州历史上的祈雨活动进行了总体梳理 , 并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祈雨习俗与地方社会关系 , 以及道教法师仪式传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 评议人祁刚指出 , 近代以来最早做祈雨研究的学者是郑振铎 , 报告以处州为例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祈雨活动的梳理 , 利用了很多科仪本 , 可谓最出彩之处 , 不过因为尚未完稿 , 有点意犹未尽 。 报告呈现出国家的宗教管理、地方官员、道士、法师、灵媒等等面向 , 涉及面较广 。 祈雨可以说是一种农业巫术 , 有着政治方面的考量 , 或许可以进一步统计唐代以来处州地区祈雨的时间 , 因为祈雨要视当地的气候而定 , 不同地区干旱的时间不一样 。 此外 , 追溯处州地区祈雨仪式的知识来源还应该注意唐代松阳高道叶法善天师的相关文献 。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由温海波主持 , 在场和线上学者围绕着工作坊主题 , 从各自的领域出发 , 作了进一步阐发和讨论 。
曹树基:简要谈几点感想 。 首先 , 当今学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细致的地步 。 浙江南部实际上是很小的地域范围 , 都可以成为一次区域研讨会的主题 , 而且所有文章都与此直接相关 。 其次 , 今天各场报告的宗教色彩很浓厚 , 而我此前尚未认真听过宗教研究方面的会议 。 我们在十五、十六年前开始做石仓的团队研究 , 到后来学界的温州通史项目 , 已经打通了一大片 。 契约文书的搜集同样非常可观 , 上海交大之后有浙江师范大学 。 石仓契约之外 , 浙南还有龙泉档案 。 这些年浙南区域的研究就全面铺开了 , 不断在推进 。 我们团队里恰恰没有人做宗教 , 我觉得今天在宗教方面的论文路子是非常好的 。 因为有很多学生在场 , 我就再来谈一点方法论 , 把今天工作坊中的方法论来跟大家梳理一下 。 我归纳为“一个句子分两半讲” 。 第一个是我们能在材料中能发现什么?第二个是我们在论文里能表达什么?为什么要把这句话分两句讲呢?其实大家经常听到老师的教导 , 说你们没有问题意识 , 你们要有问题意识 , 你们怎么还没有问题意识!结果最后你们还是没有问题意识 。 其实我们要问的是 , 你在这个材料中看到了什么 , 发现了哪些不一样的东西?这就要逼着自己去解读材料、挖掘材料 。 我们的训练首先在前半句 , 即在资料中发现事实的问题 , 发现躲在资料里的问题 。 然后再看我们能在什么样的框架里来勾联学术问题 , 我们在跟学术界的什么议题进行对话等等 。 有时候我们写完结语就停止了 , 或许也会搪塞自己 , 认为历史学不就是重建史实嘛 。 但这是不对的 , 我们除了重建史实还要有归纳 , 不归纳不成文 。 有些人的要求更苛刻 , 要求“不斗争不成文” , 要找对话的对象 。 虽然不是所有文章都有对话对象 , 但在现代学术的语境中还是要找到对话对象的 。 今天的很多文章都注重前半句 , 当然还是很精彩 。 通常我们的文章总会有不完整的地方 , 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所以才要多交流 , 这就是我们开会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