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工作坊|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 五 )


李仁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我的感想是一个区域中各经济、社会、官方治理、文化、宗教、族群、技术等各层面互相交错影响是必然的 , 大家的研究现在也不会认为只专注自己的关心的层面就可以了 。 只是如何打通不同层面的相互影响还是很大的挑战 , 这也意味着大家要多注意其他不同领域、不同关怀的朋友在做什么 。 这场会议让大家可以互相沟通对话 , 实在是很好的机会 。 这次各位的研究接触到浙南的不同人群 , 然而这些不同人群是在相对较小的区域生活在一起的 , 这些人怎么互动 , 改变彼此的面貌 , 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 另外也赞同刘永华老师所说 , 思考把浙南的研究放在更大历史问题、区域比较的框架底下 , 的确是我们专注在自己的个案时要不停思考的 。 山区社会似乎是很好的出发点 , 而若是以山区把大家的研究框起来的话 , 自然环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联 , 恐怕也不躲不开的点 。 大家的报告也让我看到许多可以进一步追究的问题 , 希望未来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 至于文字入畲的问题 , 是有非常大潜力的 , 在类型的梳理之后 , 可能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跟具体的社会过程结合在一起 。 畲和非畲在接受文字方面究竟有什么区别同样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
黄瑜(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关于浙南山区的很多讨论和我关注的都柳江与清水江流域的很多问题都是有关联性的 。 比如 , 我自己一直在关注文字如何进入当地苗侗社会的问题 。 为什么会牵扯到这个问题呢?同样和中山大学清水江文书研究团队的文书整理和解读工作有关 。 如何走出简单的文书整理 , 把文书研究与在地人群和社会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宗教、识字、契约等方面的议题在苗侗区域研究领域如何展开?苗侗区域可能比浙南更复杂一些 , 因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使用汉语 , 但在中国进入国家体系的历史时期 , 又要进入到官方的管理 , 以及这个商业化的冲击进入之后 , 清水江流域大量的木材贸易兴起 。 相应地 , 当地留下了大量的契约、族谱、碑刻等资料 。 汉字文献已经被苗侗人群所使用 , 这和畲族有相似的一面 , 但其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 , 研究也会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 我希望以后能多参与大家的讨论 。 或许只有在跨出自己的区域之后 , 才能发现超越我们所关心的小区域的问题 , 找到更大的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似性和趋势 , 注意到不同区域类似的现象 , 进而去思考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问题之间的相互勾联 , 以及区域史研究的整体推进 。 当然 , 我也非常同意刘永华老师指出的 , 很多讨论还是从基本问题出发 , 再回到基于地方的研究 , 从看似细碎的小问题来回应大的议题 , 从而促进学界对地方历史的整体化了解 。
朱忠飞:浙南研究对我来说算是一种机遇 。 最早是2010年跟随鲁西奇老师第一次跑浙南 , 后来在2014年到上海交通大学旁听过曹老师研究团队组织的契约读书班 。 我在浙南也没有跑太多地方 , 主要是2016和2017年暑假集中跑了一段时间 。 浙南给我的印象是文献极为丰富 , 这一点刚才几位老师也都有提到 。 我记得当时跑到松阳博物馆 , 很惊讶地发现竟然有这么多族谱 , 并且都是开放给大家随便翻阅的 , 当时还很后悔为什么博士论文的区域没有选择浙南 。 我们在浙南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资料和议题 , 比如宗教方面 , 当地叶法善传统悠久的历史就令人震撼 。 当然 , 我主要还是搜集和畲族有关的资料 , 近年主要在闽东地区跑 , 浙南这边因为疫情的关系这两年跑得不多 。 我的总体感觉是 , 浙南有不同的传统 , 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群 , 文献又非常丰富 。 这些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应该是很有必要继续推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