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工作坊|明清以来浙南地区的人群、知识和信仰( 四 )


刘永华:浙南我跑过多次 , 最早就是因为参加曹老师在石仓组织的活动才进入这个区域的 , 确实受益良多 。 我自己一直没有做过浙南的研究 , 但陆续有观察师友们的工作 , 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情况 , 算是临渊羡鱼 , 比如从文书资料的情况来看浙南是座富矿 。 近年学界在山区研究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 我在看浙南的时候会放入这样一个脉络中来认识 。 像东南山区 , 之前做得最多的是徽州 , 但是我们经常没有把徽州当作一个山区来讨论 。 还有对南岭的研究 , 中山大学的团队在南岭经营多年 , 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 。 总的来说 , 东南山区、山地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 。 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 , 当我们在做山地、山民研究时 , 我们究竟在研究什么?当然最简单的一点是 , 我们仅就山地的研究已经可以做很多不同的题目 , 像曹老师的研究团队在石仓写出了几十篇相当有影响的论文 , 其中很多是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 我们这个工作坊密集地讨论了宗教仪式方面的问题 , 这方面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 但是除了这些研究 , 是不是还可以跟一些更大的问题联系起来 , 从浙南出发来思考明清史领域一些比较重要的议题 。 比如山区资源往外运输的问题 , 贸易的问题等等 , 其背后的东西值得深思 。 山区有个很重要的特征 , 商业化程度非常高 , 但粮食产量很低 , 仅依靠自己很难维持生存 。 这种情况下 , 人们必须对山地的木材、矿产等资源进行开发 , 但其真正的市场在外面 。 我们在思考山区经济时是不是要多注意建立和沿海、平原地区的联动 。 尤其是在考虑浙南地区时 , 是否可以和江南地区的整个经济动向结合起来 。 从这个角度切入 , 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作为方法的山区、山民研究 。 我们在观察江南地区的一些经济发展动向时候可能不会看得这么清楚 , 因为当地可能没有留下相关的材料 , 但放到山地反倒是可以发现更清楚的线索 。 这也可以回到当初资本主义萌芽讨论中的一些问题 , 为什么山区的经济发展会特别快 , 商品化程度特别高 。 除了经济之外 , 我们对族群的讨论 , 对文化史的讨论同样可以用这种提问方式来讨论 。 比如 , 今天提到文字的问题 , 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讨论问题的视角 。
黄向春(厦门大学历史系):浙南我跑的不多 , 偶尔跑过几个畲族的村落 , 田野经验非常有限 。 我跑得比较多的是闽东地区 , 在原来在闽江口 , 总体上也是一个山地社会 。 我的总体感觉是 , 闽东和浙南在地理空间上是连在一起的 , 但更重要的是人群、族群、经济等方面都是连在一起的 。 如果看宗教的系统 , 这两个地方是非常有区域性整体感觉的地方 。 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多去浙南跑一跑 , 也希望多和大家交流 。 我今天就谈一点感想 , 我们在搜集资料的阶段会有一个感觉 , 就像曹老师说的那样 , 首先是能从资料中读出什么 , 然后才能去讨论什么问题 , 如果从资料整理的角度来看 , 现在发现的资料有非常明显的时段性 , 即什么时代会出哪些类型的东西是非常明显的 。 今天工作坊的报告较多和宗教传统有关 ,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 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民间文献资料绝大部分是明清以后的 , 甚至族谱能到明代的都非常少 , 契约就更不必说了 。 我们主要面对的是明清史的问题 , 但是对于区域史的脉络 , 只关注明清是不够的 。 从资料的这种阶段性特征出发 , 我们可以反推这个地方背后的更长的历史脉络 , 可能有很多东西可以去追 , 其中很重要的东西来自宗教系统 , 比如科仪就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更早的时期 。 我在闽东的感觉是类似的 , 这些比较大的区域性脉络比较能说清楚明清以来的区域状况 , 但在如何与更早的历史进程形成有机连接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 此外 , 相关资料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 , 要考虑文献的产生与地方社会历史实践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它们 。 例如 , 对文字入畲的讨论首先就要面对这个问题 。 当我们试图回到具体社会过程的时候 , 仅仅在文字上进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 因为有些东西会被遮蔽 。 当然 , 我自己的研究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