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关于“借书”的历史( 二 )


藏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关于“借书”的历史
本文图片

钱钟英:《向友借书启》 , 《桃坞》 , 1927年第10卷第1期 。
借书者还有一种心理 , “书非借不能读也” , 此说出自袁枚 , 他透析此类人的心理 , 颇为微妙: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必虑人逼取 ,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 曰:“今日存 , 明日去 , 吾不得而见之矣 。 ”若业为吾所有 , 必高束焉 , 庋藏焉 , 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 (袁枚《黄生借书说》)
藏书|书非借不能读也?关于“借书”的历史
本文图片

《张生借书》 , 《启蒙画报》 , 1903年第2期 。
用借书督促看书 , 坊间流传最广的例子是钱锺书先生 , 据说钱先生并无多少藏书 , 看书都是去借 。 这一说法看似有理 , 细想无理 , 深思一下简直就是胡说 。 看书主要靠内在的兴趣驱动 , 定时还书的督促大半是没用的 。 钱锺书先生定是无须通过还书的紧迫感来督促读书 。 而且 , 匆匆阅读 , 囫囵吞枣 , 效果可想而知 , 梁鼎芬的《丰湖藏书四约》就明言:
凡借书不得过三种(种数过多 , 难于查检 , 且贪多则不实 , 好博则不专 , 非读书有得之道) 。
藏书人的“抠门”
借书其实还附带有许多社交的功能 。 借书在过去也常是老友之间串门的由头 。 令狐揆卜筑涢溪之南 , 雪夜跨马去老友张君房家里借书 , “一童子携琴囊书簏随之 , 因得句曰:‘借书离近郭 , 冒雪渡寒溪’ 。 林逸绘以为图 , 可称韵事 。 ”(严羽《柳亭诗话》)颇有点像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意味 , 令人羡慕 。
男女交往之初 , 也常靠着借书这个手段打破僵局 , 《围城》中颇懂恋爱经的赵辛楣就说:
女人不肯花钱买书 , 大家都知道的 。 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 , 送给女人 , 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 , 不买了送给她 , 女人也不要他送 。 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 , 一借一还 , 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 , 而且不着痕迹 。 这是男女恋爱必然的初步 , 一借书 , 问题就大了 。
现在男女间搭讪的手段很多 , 但我总觉得借书才是最妙的一种 。
古人之间借书 , 除去交情 , 有时还实物答谢 , 所谓“借书一瓻 , 还书一瓻” 。 瓻为盛酒器 , 即是说借书时送瓶酒 , 还书时再送瓶酒 。 何蘧说:“古人借书 , 先以酒礼通殷勤 , 借书还书皆用之耳 。 ”(《春渚纪闻》卷二)那时估计书价还高于酒价 , 不似今朝书不值钱 , 酒却成了硬通货 。 盛酒器也称为“鸱夷” , 有时瓻鸱互用 , “愿公借我藏书目 , 时送一鸱开锁鱼”(《野客丛书》卷十) 。 酒到了才开书橱 。 当然 , 关系好了 , 酒也可以免去 , 黄山谷就有诗云:“不持两鸱酒 , 肯假一车书” 。 但这层关系又是要一起喝掉多少瓻的酒才换得来?
后来大概借书者的职业道德有所下滑 , 借书出去 , 不但无酒可喝 , 还经常担心书回不来 , 徒增许多烦恼 。 所以“瓻”就被藏书家改成了“痴” , 李济翁所谓“借书一痴 , 惜书二痴 , 索书三痴 , 还书四痴”(颠公《借书还书》 , 《文艺杂志》 , 1914年第6期) 。 再往后 , “痴”又滑落成了“嗤” , 借书与人 , 是要被嗤笑的 , 有谚曰:“有书借人为嗤 , 借人书送还为嗤 。 ”( 颠公《借书还书》)照此下去 , “嗤”岂不是要再变为“耻”了吗?
因为惜乎好书 , 加上害怕借而不还 , 藏书家大多都不愿借书出去 。 一旦好书到手 , 便高束秘藏 , 不轻易示人 , “以独得为可矜 , 以公诸世为失策也 。 故入常人手犹有传观之望 , 一归藏书家 , 无不绨锦为衣 , 旃檀作室 , 扃钥以为常 , 有问焉则答无 , 有举世曾不得寓目 , 虽使人致疑于散佚 , 不足怪矣 。 ”(清曹溶《流通古书约》)藏书家们会在深夜开动钥匙 , 偷偷把书搬出来 , 剥去层层包裹 , 摩挲抚惜 , 这情景如同贪官们半夜失眠起来数那些花不出去的钞票一般 。 书一旦进入藏书家之手 , 便失去了广被利用的价值 。